
基于最新研究进展和急诊临床实践的全面指南摘要 1 微管蛋白抑制:秋水仙碱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断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导致细胞功能障碍 2 多器官损伤:主要靶器官为胃肠道(高增殖细胞)、骨髓(造血抑制)、心脏(传导阻滞)、肝肾(代谢衰竭) 3 二次毒性:肝脏代谢为毒性更强的二秋水仙碱,半衰期延长至11-32小时(中毒剂量时) 致死量:成人单次>0.8 mg/kg(约50mg),儿童>0.5 mg/kg 治疗窗窄:治疗剂量(0.5-1mg/次)与中毒剂量重叠 注:ALI/ARDS: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白细胞升高是重要预警信号 1 询问服药剂量、时间,注意误食黄花菜(鲜品100g含0.1-0.2mg秋水仙碱)或药物滥用史 血清/尿液秋水仙碱浓度(急诊可不等待结果,但需留样) 1 2 洗胃:适用于>1.5倍致死量且 <6小时者> 活性炭:50g(成人)口服/胃管注入,q4-6h,持续24小时 3 指征: 摄入>0.5mg/kg或伴有肾衰竭(Cr>2倍基线) 血液灌流(HP)优于血液透析(HD),建议中毒后24小时内启动 循环衰竭:快速晶体液复苏→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首选) 骨髓抑制: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WBC <1.0×10⁹> 血小板 <20×10⁹> 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镁、低钾),必要时临时起搏 1 2 注:重症指标 1 禁用秋水仙碱(eGFR <10ml> 2 eGFR 30-50ml/min时剂量减半,并监测血药浓度 1 可致胎儿死亡,需多学科协作终止妊娠或胎儿监测 摄入>0.8mg/kg时死亡率>50%,多死于心搏骤停或多器官衰竭 1 血象恢复(WBC>3.0×10⁹/L,PLT>50×10⁹/L) 2 出院后每周复查血常规×4周,监测迟发性骨髓抑制 中国《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整合药代动力学新发现(如CYP3A4/P-糖蛋白相互作用) 1 处方警示:避免与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联用 2 患者教育:强调鲜黄花菜需浸泡>6小时并去花蕊 作为急诊医师,需警惕早期胃肠炎样症状掩盖重症倾向,"白细胞先升后降"是骨髓抑制的信号,建议立即入院观察。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3)核心指南
病因与病理生理
中毒机制
危险因素
剂量相关性:
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与分期
分期
时间窗
核心症状
关键实验室异常
胃肠道期
0-24小时
恶心、呕吐、血性腹泻、脱水性休克
白细胞升高(>10×10⁹/L)
多器官衰竭期
1-7天
骨髓抑制(PLT↓、WBC↓)、心律失常、ALI/ARDS
凝血障碍(PT延长)、CK-MB↑、Cr↑
恢复期
>7天
症状缓解,脱发、肌痛后遗症
血细胞缓慢回升
诊断与急诊评估
明确接触史
快速实验室检查
必查项目:
毒物检测:
鉴别诊断
急诊治疗策略
胃肠道去污染
(黄金1-2小时)
毒物清除与器官支持
血液净化:
对症支持治疗:
创新疗法
(证据等级B)
急诊处理流程图
G-CSF/呼吸支持
包括:昏迷、顽固性低血压、WBC<1.5×10⁹>特殊人群处理
肾功能不全
孕妇中毒
预后与随访
死亡风险
康复指标
指南依据与更新要点
核心指南
预防要点
临床警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