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最新指南(2025版)急诊医师必读

 

热射病最新指南(2025版)急诊医师必读

基于《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核心内容整理

一、热射病定义与分型

定义

因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导致机体产热-散热失衡,核心体温>40℃并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意识障碍、抽搐、昏迷),可进展为多器官衰竭的致死性综合征。

分型对比

类型 经典型热射病(CHS) 劳力型热射病(EHS)
易感人群 老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肥胖者 军人、运动员、消防员、高温作业者
诱因 被动暴露高温高湿环境 高强度运动或劳动
临床特点 起病隐匿,易误诊为感染;死亡率33.8% 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损伤突出;死亡率30%

关键区别:经典型起病隐匿易误诊,劳力型横纹肌溶解突出

二、诊断要点

核心标准


  • 必备条件:核心体温>40℃ +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谵妄、昏迷)

  • 警惕不典型表现:体表温度正常但核心体温升高、神经症状延迟出现(如24小时后显现)

辅助检查


  • 立即行动态监测:核心体温(直肠或食道探头)、凝血功能(TEG/凝血分析仪)、肌酸激酶(CK)、肝肾功能

  • 影像学评估:颅脑CT(初筛脑水肿)、MRI(评估脑/心肌/横纹肌损伤)

鉴别诊断

脓毒症
脑炎
恶性高热
中毒

三、急诊救治生命链(黄金2小时)

快速识别(<5分钟)

高温暴露史 + 核心体温>40℃ + 意识障碍 → 立即启动热射病流程

降温核心目标

“30-2″原则

30分钟内降至<39.0℃,2小时内降至<38.5℃

首选方法

  • • 蒸发降温(冷水喷洒+强风散热)
  • • 冷水浸泡

辅助方法

  • • 冰袋放置大动脉(颈、腋、腹股沟)
  • • 静脉输注4℃生理盐水
无效时:尽早血液净化(如CRRT)

多器官支持

循环管理

  • • 液体复苏:晶体液为主,目标MAP≥65mmHg
  • • 监测:乳酸、CVP、SVV
  • • 避免过量(防肺水肿)

凝血管理

  • 无出血:尽早抗凝(如低分子肝素)防DIC
  • 活动性出血:输注冷沉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目标Fib>1.5g/L)

其他关键干预

• 气管插管:意识障碍(GCS≤8)或气道保护

• 镇静抗惊厥:丙泊酚/咪达唑仑控制抽搐

• 抗感染:疑似脓毒症时早期广谱抗生素

• 血液净化:横纹肌溶解(CK>5000 U/L)或急性肾损伤

四、预防与康复

高危人群防护


  • 热习服训练:每日90分钟中等运动,持续7-14天

  • 避免脱水/酒精/非甾体抗炎药

康复管理

EHS患者出院前需行热耐力测试(如环境舱评估),逐步返岗

指南更新要点总结

领域 2025版更新重点
诊断标准 强调核心体温动态监测及不典型病例识别
降温目标 明确”30-2″时间窗,CRRT地位提升
凝血管理 分层抗凝策略(出血vs.血栓风险)
预防策略 热习服作为Ⅰ级推荐(证据等级C)

急诊医师临床实践建议


重点关注快速降温、凝血动态监测及器官支持的协同处理


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如提前通知ICU备CRRT)


警惕不典型表现,避免误诊漏诊

 

0

评论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