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螨腈中毒最新指南(2025专家共识)
急诊科医师临床实践参考 · 基于《急性虫螨腈中毒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5年4月更新
病死率60-80%
病死率60-80%
流行病学特征
- •
广谱杀虫剂,中毒多因口服自杀或职业暴露 - •
病死率60-80%,无特效解毒剂 - •
早期症状非特异,易误诊
毒代动力学
吸收
消化道为主,存在肠肝循环持续吸收
分布
脂肪>血液>肝/肾>脑
代谢
转化为溴代吡咯腈(主要致毒物)
清除
70%经粪便/尿液排出
中毒机制
核心病理
溴代吡咯腈干扰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细胞色素bc1复合物),阻断ADP→ATP转化,导致细胞能量耗竭
继发损害
氧化应激→多器官损伤,尤其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系统
临床表现与分期
1
早期(暴露后6小时内)
- •
消化道途径:恶心、呕吐、腹痛(多自行缓解) - •
非消化道途径:皮肤发红、眼刺激、咳嗽 - •
特点:症状非特异,易被忽视
2
迟发期(5~7天后)⚠️ 死亡高峰阶段
典型三联征:
- •
多汗/大汗(特征性表现) - •
高热(>39℃) - •
中枢神经损害:意识障碍、抽搐、肌麻痹
其他严重表现:
- •
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主因 - •
循环衰竭:晚期心率↓、血压↓→心脏骤停
诊断要点
接触史确认
- •
明确剂型(如10%悬浮液) - •
摄入量>5mL即可致死
毒物检测
- •
肝素抗凝静脉血,检测虫螨腈及溴代吡咯腈浓度(液相色谱-质谱法) - •
动态监测:溴代吡咯腈浓度常滞后升高(中毒后113h可达峰值)
鉴别诊断
有机磷中毒
中暑
感染性脑炎
其他农药中毒
中暑
感染性脑炎
其他农药中毒
急诊处理流程
早期清除毒物
- •
消化道暴露:≤1小时立即洗胃 + 活性炭(50~100g) - •
皮肤暴露:脱除污染衣物,肥皂水彻底清洗
血液净化
- •
指征:重症或血中毒物浓度显著升高者 - •
方法:血液灌流(HP)可能有效 - •
警惕毒物再释放(脂肪组织蓄积)
对症支持治疗
- •
高热:物理降温+退热药 - •
抽搐:地西泮→难治性用丙泊酚 - •
呼吸衰竭:早期无创通气
禁用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心功能抑制
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心功能抑制
•
糖皮质激素:无证据支持,增加感染风险
糖皮质激素:无证据支持,增加感染风险
预后与预防
死亡高危因素
- •
口服量>10mL - •
迟发期高热+多汗 - •
溴代吡咯腈峰值浓度>1000ng/mL
预防重点
- •
公众教育:勿用饮料瓶存放农药 - •
职业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
急诊实战要点速查表
阶段 | 关键行动 |
---|---|
接诊1小时内 |
|
住院监测期 |
|
重症救治 |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