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合诊疗指南与实战案例 SFTS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目白蛉纤细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直径80-120nm,含L、M、S三个基因片段。 主要途径:蜱虫叮咬(长角血蜱为主要媒介) 次要途径: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气溶胶吸入(院内传播风险) 免疫炎症损伤:细胞因子风暴(IL-6、IL-10、MCP-1↑)→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减少:脾巨噬细胞吞噬血小板 + 内皮损伤诱发DIC 多器官衰竭:病毒直接侵袭+炎症因子介导肝、肾、心损害 急性发热(>38℃)、乏力、恶心呕吐、头痛肌痛 出血倾向: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 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抽搐 多器官衰竭:肝酶升高、少尿、呼吸衰竭 症状缓解,血小板逐渐回升 年龄>60岁 持续高热>40℃ 血小板<30×10⁹> D-二聚体>5mg/L 疫区居住/蜱接触史 + 发热 + 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RT-PCR检测病毒核酸阳性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病程>5天) 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升高 首日1600mg口服,次日起600mg bid,疗程7-10天 (50kg患者按35mg/kg调整) 10-15mg/kg ivgtt q8h (溶于生理盐水100ml,30min滴完) 输注血小板 (目标>30×10⁹/L)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TPO) 1.5万U ih qd 新鲜冰冻血浆15ml/kg + 凝血酶原复合物20IU/kg (生理盐水50ml溶解,ivgtt 1h) 限液策略 (每日<1500ml),去甲肾上腺素0.1μg>65mmHg 重症患者:静注丙种球蛋白0.4g/kg/d×3-5天 (生理盐水稀释至3%,ivgtt 4h) 性别/年龄:男/71岁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PCI术后) 疫区接触史:湖北农村湖边钓鱼史 发热5天,黑便1天。蜱叮咬后发热(Tmax 38.7℃),伴咳嗽、乏力、头晕,后出现腹泻水样便+黑便。 隔离:负压病房,N95+护目镜+隔离衣 抗病毒:法匹拉韦首剂1600mg po st,后600mg po bid 抗感染:多西环素100mg ivgtt bid 凝血支持:凝血酶原复合物500IU + 血小板1治疗量 液体管理:限液1000ml/d 实验室:AST 7500U/L,Cr 280μmol/L,D-二聚体>20mg/L 呼吸支持:气管插管(操作中产生气溶胶) 循环衰竭:去甲肾上腺素0.3μg/kg/min维持血压 终末抢救:ECMO置管失败(股动脉钙化),死亡 死因:SFTS合并脓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 感染者:44岁主治医师(参与气管插管,未戴护目镜) 症状:接触10天后高热(Tmax 39.5℃)、腹泻、PLT 91×10⁹/L 治疗:玛巴洛沙韦40mg po st + 恢复期血浆400ml ivgtt,14天康复 气管操作必须戴护目镜+正压头罩 患者血液/分泌物需用含氯消毒剂(2000mg/L)处理 法匹拉韦需在病程5天内启用,延迟使用病死率增加3倍 避免大量晶体液加重肺水肿,首选限液+胶体复苏 PLT <50×10⁹>5mg/L即启动低分子肝素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SFTS)专业分析与危重病例抢救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综合分析
病因机制
病原学特征
传播途径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疾病分期表现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重症预警指标
诊断标准 (WHO/中国指南2022)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满足任一项)
治疗方案 (2023年中国专家共识)
抗病毒治疗
法匹拉韦 (首选)
利巴韦林 (替代)
对症支持治疗
血小板减少
DIC防治
休克复苏
免疫调节
危重病例抢救实例 (气溶胶传播感染)
病例资料
基本信息
主诉及现病史
诊治经过
急诊处理 (体重50kg)
病情恶化 (第5天)
院内感染病例 (气溶胶传播)
救治经验总结
防护要点
治疗关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