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2024-2025年最新国际指南与专家共识感染性休克系统综述及抢救病例分析
主要病原体
革兰阴性菌 (62%)
革兰阳性菌 (47%)
真菌/病毒 (2-4%)
关键诊断标准
-
明确感染证据
-
SOFA评分≥2分
-
循环障碍表现
黄金1小时
初始复苏关键时间窗:
感染性休克系统解析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病原体
-
革兰阴性菌 (62%):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
-
革兰阳性菌 (47%):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真菌/病毒 (2-4%): 念珠菌属
发病机制
1. 免疫血栓失衡: 病原体激活免疫系统→释放IL-6、TNF-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微循环障碍及凝血病(SIC)
2. 组织低灌注: 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有效循环血量↓→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临床表现
全身炎症反应
-
发热(>38.3℃)或低体温(
<36℃)<>
-
呼吸急促(>20次/分)
-
心动过速(>90次/分)
循环衰竭
-
顽固性低血压(MAP
<65mmhg或收缩压<90mmhg)<>
-
乳酸>2mmol/L(严重者>15mmol/L)
器官灌注不足
-
意识改变(嗜睡/烦躁)
-
尿量
<0.5ml>
-
皮肤花斑/肢端湿冷
诊断标准 (2025年国际共识)
需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
明确感染证据: 病原学培养阳性或影像学证实感染灶(如肺炎、腹腔感染)
-
SOFA评分≥2分 (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
循环障碍:
-
充分液体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维持MAP≥65mmHg
-
乳酸>2mmol/L
治疗方案 (2025年指南核心策略)
1. 初始复苏 (黄金1小时)
液体复苏: 前3小时输注平衡晶体液30ml/kg(体重50kg者需1500ml),目标CVP 8-12mmHg
血管活性药物: 首选去甲肾上腺素(0.1-3μg/kg/min),顽固性休克联用血管加压素(0.03U/min)
2. 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用药(1小时内): 广谱覆盖:美罗培南(1g q8h,静脉滴注,输注时间>3h)+万古霉素(1g q12h,静脉滴注)
目标治疗(48-72小时降阶梯): 若检出产KPC肺炎克雷伯菌,换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5g q8h,静脉滴注)
3. 器官支持
呼吸支持: ARDS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6ml/kg,PEEP≥5cmH₂O)
肾脏替代: 无尿或严重酸中毒(pH<7.15)时行crrt<>
凝血病管理: 脓毒症性凝血病(SIC)采用"三抗一防": 抗凝(低分子肝素)、抗炎(激素)、抗感染+预防稀释性凝血
4. 辅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仅用于需≥0.5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者(氢化可的松200mg/d)
免疫调节: 血小板<30×10⁹>rhTPO(300U/kg/d 皮下注射)
鉴别诊断
类型 | 关键鉴别点 |
---|---|
低血容量休克 | 出血/脱水史,CVP↓,快速补液后血压回升 |
心源性休克 | EF<40%,bnp↑,肺水肿,无心梗者需排查心肌炎<> |
过敏性休克 | 接触过敏原,荨麻疹,IgE↑,肾上腺素有效 |
神经源性休克 | 脊髓损伤史,低血压伴心动过缓 |
感染性休克危重抢救病例
病例资料
性别/年龄: 男性/57岁
既往史: 2型糖尿病(未规律用药),长期吸烟饮酒,2022年脑梗死(无后遗症)
主诉: 右胸痛3天,呼吸急促1天
初始评分: SOFA 16分,APACHE II 37分
诊治经过
2025-04-07
右胸痛伴气喘,当地卫生院治疗无效
2025-04-08 (县医院ICU)
-
诊断: 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
-
治疗: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美罗培南1g q8h+万古霉素1g q12h;去甲肾上腺素0.3μg/kg/min
2025-04-09
进展为MODS: 乳酸>15mmol/L,EF 32%,无尿,行CRRT
2025-04-10 (转上级医院ICU)
-
mNGS检测: 肺泡灌洗液检出产KPC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
-
VA-ECMO支持: 流量4L/min,FiO₂ 80%
-
抗感染调整: 停美罗培南,改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5g q8h,静脉泵入>3h)
-
免疫调节: rhTPO 15000U/d 皮下注射(血小板升至110×10⁹/L后停用)
疗效与转归
ECMO撤机
第5天: 心功能恢复(EF 45%),乳酸正常
降阶梯治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12h(总疗程14天)
出院
第28天转普通病房,随访3个月无后遗症
救治经验总结 (基于2025年指南)
1. 病原学精准导向
mNGS技术快速锁定产KPC肺炎克雷伯菌,早期换用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避免碳青霉烯类失效。
2. 循环支持层级化
顽固性休克时VA-ECMO应用指征明确(OI<80mmhg、乳酸>15mmol/L),同时强化抗凝监测(ACT 160-180s)。
3. 血小板减少管理
rhTPO显著提升血小板(3天起效),减少输注相关风险,剂量为300U/kg/d。
4. 液体复苏精细化
首日总液量控制于80ml/kg(本例4000ml),避免肺水肿(监测EVLWI≤10ml/kg)。
本病例印证了"感染源控制-多器官协同支持"策略在MODS救治中的核心地位,符合2025年共识推荐。
参考文献
-
2025年《脓毒性休克救治国际共识》(精准抗感染与ECMO应用)
-
2024年《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
-
2025年《儿童脓毒性休克管理专家共识》(血流动力学监测/rhTPO)
-
2025年《丁香园感染性休克更新要点》(SIC管理/耐药菌治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