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治疗抑郁症。相比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SSRI过量时的危险性通常更小。
常用的SSRI包括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
过量摄入SSRI通常引起轻度临床症状,但SSRI中毒偶尔会导致5-羟色胺综合征、癫痫发作、中枢神经系统(CNS)抑制或各种心脏毒性。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与其他SSRI的结构不同,在过量时可能毒性更大。
5-羟色胺由色氨酸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由酪氨酸产生,神经末梢中产生这些物质的化学通路相似。
这些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的胞质小泡中,在神经去极化时释放至突触。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的特异性转运蛋白嵌在突触前末梢细胞膜中,负责将这些神经递质泵出突触以及再摄取入细胞质。这些神经递质一旦回到细胞质,会被重新包装进入小泡再利用或被单胺氧化酶降解。
体内约98%的5-羟色胺存在于CNS外。大部分5-羟色胺在胃肠道肠嗜铬细胞中合成并储存,在此处其诱发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在CNS中,5-羟色胺能神经元存在于脑干,大多数在中缝核,它们可调节心境、人格、食欲、觉醒、呕吐、体温和性行为。外周5-羟色胺辅助调节血管张力、胃肠蠕动和血小板活化。
与TCA及其他抗抑郁药相比,SSRI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效果更弱,拮抗毒蕈碱受体、组胺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能力也可能更弱。
1、SSRI被迅速吸收,在6小时内达到血清峰浓度;
2、大多数SSRI与血清蛋白结合程度高,清除半衰期长,因有活性代谢产物而生物学活性持久,帕罗西汀和氟伏沙明比较独特,均没有活性代谢产物;
3、由于氟西汀的活性代谢产物为诺氟西汀,两者均清除缓慢,甚至可持续到氟西汀停药后4-5周。
摄入多达30倍日剂量后通常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恶心呕吐、头晕、困倦),而摄入50-75倍日剂量后可致呕吐、轻度CNS抑制或震颤。报道的多数死亡病例要么摄入量极大(超过150倍日剂量),要么同时摄入乙醇、苯二氮卓类等药物。
摄入SSRI不常引起癫痫发作或重度CNS抑制。癫痫发作见于1%-2%的SSRI过量,但通常持续时间短且呈自限性。然而,癫痫发作可见于单纯摄入过量西酞普兰的患者(>400mg)。
SSRI没有显著的心脏毒性。SSRI过量后出现心动过缓(8%)和心动过速(15%)。SSRI通常不引起QRS间期延长或室性心律失常。西酞普兰心脏毒性最大:可导致QTc间期延长,而QTc间期延长容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单纯摄入SSRI后很少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但联合摄入5-羟色胺能药物或改变治疗性SSRI给药方案后可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重度发作。
自发性或可诱发的肌阵挛、眼阵挛、激越、出汗、震颤、反射亢进、肌强直和过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毒性,预后与临床表现相关。重度5-羟色胺综合征可能出现急性体温升高(如:核心体温>41.1℃)、高血压、心动过速、躁动型谵妄和肌强直。若不立即开始积极干预,这些患者可能继续进展,发生横纹肌溶解、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衰竭、癫痫发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
-
-
胃肠道去污:洗胃,活性炭,常用剂量为成人50g,儿童1g/kg
-
如果出现癫痫发作: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例如劳拉西泮或地西泮
-
如果发生5-羟色胺综合征:支持治疗,停用致病药物,可以尝试使用5-羟色胺拮抗剂(如赛庚啶,8-12mg初始剂量,如果症状持续,每2小时给药2mg)。对于出现肌强直且核心体温>41℃的5-羟色胺综合征重症病例,必须予以积极治疗,包括采用神经肌肉麻痹、气管插管和体外降温以预防并发症。
-
如果出现QTc延长:如果QTc间期显著延长(>560ms),并且存在其他临床表现[如频发室早]需警惕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