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30%,心源性栓塞占60%-70% 2 我国年发病率约48/10万,85岁以上达687/10万 3 急性期死亡率15%-25%,存活者中重度残疾率>40% "血流动力学三联征":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高凝状态 FAST评分:敏感性82% NIHSS量表:>6分提示大血管闭塞 72小时ECG:房颤检出率↑3.2倍 P-选择素 >180 ng/mL TAT >7.0 μg/L rt-PA 0.9 mg/kg:再通率13%-18% TNK-tPA 0.4 mg/kg:再通率↑至38% 前循环时间窗扩展至24小时 NIHSS下限降至≥3分(2025指南) 高龄(>90岁)患者明确获益 轻型卒中:DAPT 21天(HR 0.68) TIA:第1天启动 小面积梗死(≤1.5 cm³):2-3天 大面积梗死:延迟至2周后 颅内出血风险↓49%(vs华法林) EMS应用RACE量表(敏感度85%),实施"绕行策略"直接送至综合卒中中心 目标≤30分钟,"先用药后付费"模式使DNT中位数降至18分钟 目标≤90分钟,"导管室直入"和双轨值班制使DPT缩短至70分钟 早期干预:发病后24小时开始床边康复 CIMT疗法:针对运动障碍 新技术: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使功能恢复率↑40% 左心耳封堵:卒中风险↓77%(高危房颤患者) 危险因素控制:SBP <130mmhg, ldl-c=""> 新型监测:ICM使房颤检出率↑6倍 患者特异性模型预测栓子轨迹 CT自动判读准确率98% 结合外骨骼机器人训练 脑栓塞诊疗领域正经历从"时间窗依赖"向"组织窗导向"、从"经验性抗栓"向"精细化抗凝"、从"单一再通"向"全程管理"的深刻变革。 未来目标:实现"时间窗内零延误、适应症内零遗漏、质控标准零缺陷"的三零目标。脑栓塞综合诊疗研究进展:从病理机制到急诊管理(2025年综述)
流行病学关键数据
病理生理学要点
诊断与评估进展
快速识别工具
影像学评估
分子标志物
时间窗管理标准
综合治疗策略
急性期再通治疗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EVT)
抗栓与抗凝管理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时机
DOACs优势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栓塞类型
再通治疗策略
二级预防方案
房颤相关栓塞
静脉溶栓+早期取栓
DOACs(首选)
瓣膜病相关栓塞
谨慎溶栓(出血风险高)
华法林(机械瓣)
肿瘤相关栓塞
避免溶栓(HT风险↑)
LMWH(优于华法林)
急诊管理流程优化
院前阶段
入院至溶栓(DNT)
入院至股动脉穿刺(DPT)
康复与二级预防
神经康复策略
二级预防进展
未来研究方向
前沿技术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CFD)
人工智能
脑机接口
临床实践变革
结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