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等联合制定 · 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及指南更新
毒代动力学与中毒机制
毒代动力学特性
-
吸收:主要经消化道(90%以上病例)、皮肤/眼接触、呼吸道吸收,肌肉注射等罕见
-
分布:吸收后快速分布全身,肾脏浓度最高(排泄器官),其次为肝脏、肺脏、脑组织
-
代谢: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为低毒单/双吡啶酮,肠道菌群可加速代谢
-
排泄:90%以上未吸收毒物24h内经粪便排出;吸收后毒物48h内经尿排泄(原型占6%)
核心中毒机制
-
氧化应激损伤:敌草快通过还原-氧化循环产生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致细胞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障碍
-
肾脏靶向损伤:双吡啶阳离子结构特异性蓄积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
-
神经毒性: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动物模型中多巴胺摄取减少80%),致脑干髓鞘溶解
诊断标准与病情分级
确诊依据
毒物接触史 + 典型临床表现(早期消化道症状、肾/肝损伤) + 毒物检测阳性(血浆HPLC-MS/MS定量为金标准)
快速筛查技术
床边定性:尿液连二亚硫酸盐试验(黄绿色为敌草快,蓝紫色为百草枯)
病情分级(依据摄入量)
分级 | 敌草快阳离子摄入量 | 20%商品溶液体积 | 预后 |
---|---|---|---|
轻度中毒 | <1 g | <9.35 mL | 可完全恢复 |
中度至重度 | 1–12 g | 9.35–112.2 mL | 约67%患者可恢复 |
暴发性中毒 | >12 g | >112.2 mL | 24–48h内多器官衰竭死亡 |
治疗方案
终止毒物吸收
-
洗胃:服毒1h内用1:5000碳酸氢钠溶液,总量≥10 L
-
吸附导泻:活性炭50g + 20%甘露醇125–250 mL口服
血液净化指征与方式
指征 | 推荐方式 | 方案细节 |
---|---|---|
中重度中毒(摄入量>10 mL原液) | CVVH(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 首日22h,血流速≥150 mL/min |
血浆毒物浓度>1 μg/mL | 血液灌流(HP)序贯CVVH | HP 2–4h后接CVVH |
合并肝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 CVVH + 血浆置换 | 血浆置换40 mL/kg,隔日1次 |
药物治疗
抗氧化
乙酰半胱氨酸(负荷量150 mg/kg + 维持量50 mg/kg/24h)
抗炎
甲泼尼龙80–500 mg/日(依据器官损伤程度调整)
黏膜保护
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80 mg q12h)
氧疗原则
SpO₂>85%时不予吸氧;需氧时FiO₂≤40%(避免加重氧化损伤)
鉴别诊断关键点
与百草枯中毒区分
-
敌草快不引起肺纤维化,而百草枯以进行性肺纤维化为特征
-
毒物检测:尿液连二亚硫酸盐试验(敌草快呈黄绿色,百草枯呈蓝紫色)
与混配农药中毒鉴别
需检测是否含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成分(如毒物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救治新进展
主动解毒策略
复旦大学团队开发"巨噬细胞-轮烷纳米清道夫系统",通过靶向递送多取代羧甲基α-环糊精(CCD)中和敌草快毒素,并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显著提高小鼠生存率(Advanced Materials 2025)
本共识强调毒物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及6h内启动血液净化对预后的改善作用,暴发性中毒病死率仍高达80%以上,需早期识别
参考文献指南
-
《2025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
Engineered-Macrophage-Escorted Rotaxane Nanoscavengers for Precise Diquat Detoxifi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025)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