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最新指南和临床实践的抢救病例深度解析 心血管急重症诊疗中心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 血液进入中膜形成真假腔(真腔受压,假腔扩张) 假腔压力增高致外膜破裂,血液涌入心包腔 心包积液快速积聚→心包腔内压骤升 心脏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及心输出量锐减→休克 突发撕裂样胸痛 90%患者出现,向背/腹放射 心包压塞三联征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 意识障碍 皮肤湿冷 乳酸升高(>2mmol/L) 快速评估 病史+体征:高血压病史+突发胸痛+休克表现 床旁超声(POCUS) 心包积液(舒张期无回声区) 右房/右室舒张期塌陷 下腔静脉扩张(呼吸变异度 <50%)<> 确诊检查 CTA(金标准):显示内膜片、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心包积血 D-二聚体:>500μg/L(敏感性>95%,但特异性低) 心脏骤停(破裂致心包填塞或大出血) 稳定血流动力学 → 紧急手术 黄金时间≤6小时 液体复苏 限制性补液(晶体液500ml快速输注,避免过量加重心包压塞) 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0.1–0.5μg/kg/min)维持MAP≥65mmHg 多巴胺(5–10μg/kg/min)备用 药物选择 艾司洛尔(0.5mg/kg静推,后50–200μg/kg/min维持) 硝普钠(0.3–5μg/kg/min,与β阻滞剂联用) 目标 收缩压100–120mmHg,心率60–80次/分 指征 心脏骤停或濒临骤停时 方法 超声引导下引流50–100ml积血(避免完全引流以防夹层扩展) 术式 孙氏手术(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术) 时机 确诊后立即手术(黄金时间≤6小时) 基本信息 男,64岁 病史 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脑动脉瘤支架术后2年 主诉 突发胸痛伴大汗、意识模糊3小时 现病史 晨起后突发前胸撕裂样痛,放射至后背,伴呕吐1次。家属诉其"呼之不应",送医途中出现大小便失禁 体征 BP 77/45mmHg HR 130次/分 SpO₂ 88% 昏迷,四肢湿冷,颈静脉怒张 辅助检查 床旁超声:心包大量积液(舒张期无回声区20mm),右室塌陷,下腔静脉扩张(呼吸变异度 <10%)<> CTA:Stanford A型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假腔血栓形成,心包积血(最厚处20mm) 液体复苏:生理盐水250ml快速输注(5分钟内)→ BP升至85/50mmHg 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0.3μg/kg/min → MAP 60mmHg 心包穿刺:引流80ml血性液体→ BP升至95/60mmHg,HR降至110次/分 降压/控率:艾司洛尔1mg/kg静推后200μg/kg/min维持,收缩压控至110mmHg 抗纤溶:氨甲环酸1g静滴(减少术中出血) 术中发现:心包积血500ml,升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直径50mm),内膜环形撕裂 术式:升主动脉+无名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体外循环下) 循环支持: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维持72小时 脑保护:亚低温(33–34℃)24小时 抗凝:术后24小时启用肝素(APTT 50–70秒) 术后72小时脱机,7天转普通病房,18天出院。随访3个月无并发症。 关键决策 绿色通道:从入院到开胸仅60分钟(国际指南要求≤6小时) 心包穿刺:为手术争取时间的桥接措施(非根治手段) 用药警示 避免单用硝普钠(反射性心率增快加重剪切力) β阻滞剂必须在血压稳定后使用 手术指征 A型夹层破入心包需急诊手术(Ⅰ类推荐) 血压管理 首选β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目标收缩压<120mmhg(ⅰ类)<> 心包穿刺 仅用于心脏骤停前或术前的过渡(Ⅱb类) 资料来源:中国《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专家共识(2022)》、《心脏介入诊疗术中急性心脏压塞急救专家共识(2024)》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心包压塞及休克的诊疗分析
病因机制与病理生理
夹层形成机制
心包压塞发展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
休克征象
诊断流程
猝死风险
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
急诊处理
血压与心率控制
心包穿刺
手术治疗
鉴别诊断
疾病
关键鉴别点
急性心肌梗死
ECG示ST段抬高,心肌酶升高;无主动脉双腔征
肺栓塞
D-二聚体显著升高,CTPA见肺动脉充盈缺损
张力性气胸
患侧呼吸音消失,气管偏移,胸片确诊
食管破裂
纵隔气肿,呕吐后发病,胸水淀粉酶升高
抢救成功病例分析
患者信息
主诉与现病史
急诊评估
诊治经过
初始抢救
术前准备
手术(入院1小时内开始)
术后管理
转归
经验总结
最新指南核心推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