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药物使用指南(2023-2025)

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药物使用指南(2023-2025)

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药物使用指南(2023-2025)

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药物使用指南(2023-2025)

吉粒芬(rhG-CSF)与特比澳(rhTPO)临床应用规范

2023-2025年最新指南整合
1

吉粒芬(rhG-CSF)用于白细胞减少/粒缺

适用场景

  •                        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⁹/L(粒缺)

  •                        预期ANC<1.0×10⁹/L持续>7天

用药方案(50kg为例)

起始时机:

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开始皮下注射

剂量:

5μg/kg/d → 250μg/d(50kg×5μg/kg)

疗程:

每日注射直至ANC连续2天≥2.0×10⁹/L或升至≥5.0×10⁹/L时停药

指南依据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强调rhG-CSF用于治疗性应用(已发生粒缺)或高危患者预防性应用(如既往化疗后出现FN)。

重要停药标准:

ANC≥10×10⁹/L时需停药,避免类白血病反应

不良反应及处理

骨痛(发生率>30%):

  • 首选对乙酰氨基酚0.5g口服

  • 无效时改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过敏反应:

立即停用并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2

特比澳(rhTPO)用于血小板减少症

适用场景

  •                        化疗后血小板计数<50×10⁹/L且存在出血风险

  •                        需减少血小板输注依赖

用药方案(50kg为例)

起始时机:

化疗结束后6-24小时开始皮下注射

剂量:

300U/kg/d → 15,000U/d(50kg×300U/kg)

疗程:

每日注射直至血小板计数≥100×10⁹/L或较基线升高≥50×10⁹/L时停药(通常7-14天)

指南依据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8)》指出rhTPO适用于实体瘤及白血病(非髓性)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重要停药标准:

血小板≥100×10⁹/L时需停药,避免血栓风险

不良反应及处理

乏力/低热:

通常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血栓风险:

  • 既往血栓病史者禁用

  • 监测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

3

关键注意事项与联用建议

两药联用时机

  •                        G-CSF与TPO可同步使用(如AML化疗后同步骨髓抑制),但需错开注射部位

  •                        血小板<20×10⁹/L伴活动性出血时,优先输注血小板,再启动rhTPO

高危患者慎用

吉粒芬:

严重心肺衰竭者禁用(可能加重液体潴留)

特比澳:

活动性血栓或DIC进展期禁用

急诊处理优先级

粒缺伴发热(FN):

先静脉抗菌药(如美罗培南)再升白针(抗菌优先于G-CSF)

血小板<10×10⁹/L:

立即输注血小板,同时启动rhTPO

最新指南核心推荐

吉粒芬:

预防性用于FN高风险方案(如AML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性用于ANC<0.5×10⁹/L伴感染征象(《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南2021》)

特比澳:

限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CIT)且PLT<50×10⁹/L(《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共识》)

临床总结

吉粒芬与特比澳是骨髓抑制期关键支持药物,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时机、剂量及停药标准,并监测血栓/过敏风险。在急诊处理中,感染或出血危象时需优先对症抢救,再同步启动升白/升板治疗。

关键点:

  • 用药时机至关重要(化疗后24-48小时 vs 6-24小时)

  • 严格监测血象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 高危患者需个体化评估风险收益比

0

评论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