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2023年AHA指南与急诊最佳实践 核心原则:高质量CPR优先 · 尽早除颤 · 快速识别可逆病因 · 团队协作 1 医师确认无意识、无呼吸/濒死喘息、无大动脉搏动 → 立即启动CPR 2 护士1启动心肺复苏机(或指定护士2开始人工按压) 3 护士2连接除颤仪贴片(前-侧位),开启监护仪 4 护士3准备抢救车(抽取肾上腺素、胺碘酮)、检查呼吸机 心肺复苏机立即启动(或护士1&2轮换高质量人工按压,每2分钟轮换) 按压深度5-6cm,速率100-120次/分,充分回弹,最小化中断 ! 监护仪显示室颤/无脉性室速 → 立即除颤(双相波200J) 流程: 按压持续至除颤器充电完成 → 暂停按压→确认无人接触患者→电击→立即恢复按压 若为不可电击心律(心脏停搏/无脉电活动),继续CPR 1 球囊面罩通气(100%氧)→ 快速评估插管指征 2 首选声门上气道(如喉罩) 或 气管插管(<30秒完成,ETCO2确认位置) 准备插管设备、吸引器、固定导管,监测ETCO₂(目标值≥10 mmHg) 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 初始设置: 容量控制,FiO₂ 100% 潮气量6-8ml/kg,频率10次/分 避免过度通气(目标ETCO₂ 35-45 mmHg) 调整呼吸机参数,监测SpO₂、气道压 1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首选肘正中静脉) 2 肾上腺素1mg IV/IO,每3-5分钟重复 3 若室颤/室速持续:胺碘酮300mg IV推注 → 第二次150mg 1 床旁心电图(暂停CPR<10秒)确认ST段抬高 2 启动导管室(持续CPR下转运可行时) 3 持续CPR下溶栓治疗(如无禁忌) 团队总指挥 • 指挥团队、决策除颤/用药 • 气管插管 • 病因诊断与处理(心梗预案) • 家属沟通 气道管理 • 气道管理(球囊通气、插管辅助) • 监测ETCO₂、SpO₂ • 管理呼吸机参数 药物管理 • 循环通路建立(IV/IO) • 药物准备与推注(肾上腺素、胺碘酮) • 记录用药时间 设备操作 • 操作心肺复苏机 • 除颤仪充电与放电执行 • 抢救车物品保障 • 持续按压优先:心肺复苏机可保证按压质量,人工按压需每2分钟轮换 • 延迟通气策略:未建立高级气道时,按压-通气比30:2;插管后持续按压+通气(10次/分) • 自主循环未恢复(ROSC)时,可考虑持续CPR下直接PCI(具备条件的中心) • 无条件PCI时,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可作为替代(排除禁忌后) • ETCO₂:判断CPR质量及ROSC • 冠脉灌注压(CPP>20mmHg):提示预后佳 确认无意识、无呼吸/濒死喘息、无大动脉搏动 肾上腺素1mg IV/IO,暂停按压<10秒评估心律 首选声门上气道或气管插管(<30秒完成) 若室颤/室速持续:胺碘酮300mg IV推注 确认ST段抬高,排除机械性并发症 根据条件选择最佳再灌注策略 重要提示:每2分钟心律评估需暂停按压<10秒,若ETCO₂突然升高>40 mmHg提示ROSC可能,立即确认脉搏! •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 • 紧急冠脉造影(无论心电图是否典型) • 考虑ECPR(体外心肺复苏) • 排除机械性并发症(心脏超声) • 清晰指令(如"停止按压-分析心律-电击-继续按压") • 闭环沟通 • 避免交叉干扰 • 抢救后需进行团队汇报(Debriefing) • 优化流程 • 持续培训演练心肺复苏与心肌梗死抢救流程指南
1
抢救步骤(C-A-B-D流程优化)快速评估与启动(<10秒)
循环(Circulation – C)
按压要求:
除颤(D):
气道(Airway – A)
医师主导:
护士1辅助:
呼吸(Breathing – B)
医师指令:
护士3管理:
药物与病因处理(Drugs & Diagnosis – D)
护士2负责:
医师同步处理:
2
人员分工(医师总指挥)医师
护士1
护士2
护士3
3
关键指南依据2023 AHA指南要点
2023 ACC/AHA STEMI指南
监测重点
4
时间轴与动态评估启动CPR+除颤仪
第一次肾上腺素,评估心律
高级气道建立,连接呼吸机
第二次肾上腺素,胺碘酮(若需)
评估可逆病因(超声、心电图)
决策溶栓/启动ECMO+PCI
5
抢救后衔接ROSC成功
持续心脏骤停
团队协作要点
沟通原则
质量改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