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诊治要点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EAMI)诊治要点
基于《2020年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及最新文献整理
核心原则:"1小时CTA、2小时抗凝、6小时再通"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最新指南概述
核心指南
《2020年中国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等)
补充依据
国际血管联盟《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置管溶栓护理专家共识》(2022)
时间窗概念:EAMI属于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亚型,占AMI的50%~70%,需在"肠坏死时间窗"(通常6~12小时)内干预
诊断要点(急诊科初筛)
关键检查
增强CTA
诊断金标准(敏感度>90%)
需在到院1小时内完成
D-二聚体
>1.5mg/L提示血栓可能
(但缺乏特异性)
乳酸监测
>2mmol/L提示肠缺血进展
需紧急干预
药物治疗方案(50kg体重示例)
抗凝治疗(所有患者立即启动)
药物 |
用法与剂量 |
溶媒与输注 |
监测指标 |
普通肝素 |
首剂80 U/kg(即4000U)静注
维持18 U/kg/h(即900U/h)微泵输注
|
生理盐水配制,避用葡萄糖(防止降解) |
APTT维持正常值1.5~2.5倍(60~85s) |
低分子肝素 |
依诺肝素1mg/kg q12h皮下注射(即50mg)
或达肝素钠100 U/kg q12h
|
无需溶媒,预充式注射器 |
抗Xa因子(目标0.5~1.0 IU/mL) |
华法林(过渡) |
术后/病情稳定后口服,起始2.5~5mg/d |
— |
INR目标2.0~3.0 |
抗凝禁忌证:活动性出血、严重血小板减少(<50×10⁹>
溶栓治疗(适应证:无肠坏死证据的早期栓塞)
适应证:CTA提示栓塞位于SMA主干或分支,无腹膜炎体征、乳酸<4mmol>
导管接触溶栓(CDT)
首选,DSA下置管至血栓近端
溶栓药物 |
CDT用法 |
溶媒与输注 |
监测与调整 |
尿激酶 |
首剂20万~40万U团注
维持10万U/h微泵输注
|
生理盐水稀释,禁用葡萄糖(降低活性) |
纤维蛋白原≥1.0g/L,否则减量或暂停 |
阿替普酶(rt-PA) |
首剂2~5mg团注
维持0.5~1.0mg/h(总剂量≤40mg/24h)
|
生理盐水配制 |
关注出血倾向,避免联合肝素 |
输注速度:微泵设定通常为5~10ml/h(根据药物浓度调整),持续12~48小时
血管解痉治疗(贯穿全程)
罂粟碱
30~60mg/h微泵输注(90mg+生理盐水50ml,走速17~33ml/h)
前列腺素E₁
10μg+NS 50ml,以2ml/h起步,根据血压调整
介入与手术治疗指征
介入取栓/溶栓
适应证:
CTA证实SMA主干栓塞,发病<12小时且无肠坏死<>
操作:
DSA下Fogarty导管取栓+CDT(剂量同前)
外科手术
术式:
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 + 坏死肠段切除(术中荧光素钠评估肠活力)
综合治疗策略
急诊室(0~1h)
-
建立双静脉通路
-
禁食胃肠减压
-
液体复苏(晶体液1500~2000ml/6h)
-
首剂肝素静注
确诊后(1~6h)
-
介入科会诊评估CDT
-
外科备术
-
持续罂粟碱+肝素泵入
-
每2小时监测乳酸/APTT
术后(>24h)
-
过渡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15mg bid)
-
营养支持(肠外营养≥72小时)
预后与随访
随访
-
出院后3个月CTA复查
-
长期抗凝(房颤患者终身抗凝)
临床决策流程图
4A
无腹膜炎/乳酸≤4mmol/L
介入科会诊:CDT/取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