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心脏骤停(室颤) 心源性休克 复苏后综合征(深昏迷) 心电图明确示前壁ST段抬高(提示左前降支闭塞风险高) 心脏骤停由室颤触发,且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肌钙蛋白显著升高,符合急性心梗诊断 心源性休克(需升压药维持血压) 2023 ACC/AHA STEMI指南: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或心脏骤停是急诊PCI的I类指征(证据级别A),无论神经功能状态如何(如昏迷),均需尽快开通罪犯血管。 当前使用阿拉明(去氧肾上腺素)效果有限,建议换用去甲肾上腺素(首选)或多巴胺(目标平均动脉压≥65 mmHg) 若效果不佳,加用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改善心输出量 紧急放置动脉导管(持续血压监测) 和中心静脉导管(CVP、ScvO₂指导补液及药物调整) 维持核心温度32-36℃至少24小时(2022 AHA指南推荐) 冰毯冰帽需升级为全身亚低温设备(如血管内降温导管) 避免发热(>37.7℃加重脑损伤) 持续脑电图(EEG)监测癫痫波(隐匿性癫痫风险达30%) 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提示脑损伤,需动态评估(每2-4小时) 维持PaO₂ 80-100 mmHg、PaCO₂ 35-45 mmHg(避免过度通气致脑缺血) 维持血糖7.8-10 mmol/L(高血糖加重神经损伤) 电解质平衡(血钾≥4.0 mmol/L,血镁≥2.0 mmol/L,预防再发室颤) 再灌注心律失常 血流动力学崩溃(需备IABP/ECMO支持) 心血管介入科 重症医学 神经科多学科协作(PCI后转入ICU) 死亡率高达40-60% (IABP-SHOCK II研究) 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深昏迷(GCS 3分)提示严重缺氧性脑损伤(不良预后标志) 72小时内无瞳孔/角膜反射恢复、EEG呈抑制背景,预示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低 OHCA评分 评估心脏骤停后存活率(需纳入年龄、初始心律、复苏时长等) PCAC评分 当前属最高危等级(IV级),院内死亡率>80% 开通罪犯血管(前降支可能性大),优先选择桡动脉入路 ICU监护:维持TTM、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多器官衰竭 72小时神经功能评估: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SSEP),若N20波消失提示预后极差 强调心源性休克+脑损伤双重风险,存活率约30-40%,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20% 若72小时后无神经恢复迹象,需讨论姑息治疗选择 作为急诊医师,需快速决策PCI转运,同时协调ICU/导管室资源。患者虽昏迷,但年龄和早期ROSC是积极因素,不应放弃PCI机会。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发心脏骤停诊疗方案
诊断结论
主要诊断
并发症
治疗措施
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强烈指征
指南依据
血流动力学支持
优化升压药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脑复苏与神经保护
目标温度管理(TTM)
神经功能监测
呼吸与代谢管理
机械通气
纠正内环境紊乱
急诊PCI指征与注意事项
指征
支持点
STEMI诊断明确
前壁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符合ESC/ACC诊断标准
心源性休克
需升压药维持血压(符合IABP-SHOCK II标准)
心脏骤停复苏后
室颤为心梗直接并发症,PCI可降低再发风险
昏迷状态
昏迷不是PCI禁忌证(指南强调早期血运重建改善生存率)
注意事项
术中风险
团队协作
预后评估
短期预后(院内死亡率)
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
神经功能预后
长期预后影响因素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年龄较轻(42岁)
长时间低灌注(现场胸外按压至ROSC≥8分钟)
早期除颤成功(ROSC)
心源性休克需升压药维持
急诊PCI及时开通血管
深昏迷+瞳孔反射迟钝
关键数据预测模型
总结建议
立即行急诊PCI
术后管理
家属沟通重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