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ECMM-ISHAM-ASM合作倡议(2024发布,2025更新解读) 《全球隐球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ECMM-ISHAM-ASM合作倡议》(2024) 欧洲医学真菌学联盟(ECMM)、国际人类和动物真菌学会(ISHAM)、美国微生物学会(ASM) 强化分层治疗(依据宿主免疫状态、感染严重度) 明确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为诱导期首选 优化药物毒性监测与并发症处理策略 感染途径:吸入环境中的隐球菌孢子(鸽粪、腐败植物)→ 肺部原发感染→ 血行播散→ 突破血脑屏障→ 脑膜/脑实质感染。 高危因素:HIV/AIDS(CD4⁺<100> 病理特点:荚膜多糖抑制宿主免疫,引起脑膜炎症、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肉芽肿形成。 注:HIV患者起病隐匿,非HIV患者(如免疫正常者)常急性进展。 溶媒选择:两性霉素B类必须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引致沉淀);5-FC和氟康唑可用生理盐水。 首剂处理:L-AmB无需首剂减量;AmB-D首日可予1mg试验剂量,缓慢滴注。 输注要求:两性霉素B需严格避光,微泵控制速度以减少肾毒性及输液反应(寒战、高热);预处理方案:输前予扑热息痛500mg+苯海拉明20mg iv。 – 剂量:400~800 mg/d(50kg患者:通常600mg/d),口服或静脉滴注。 – HIV患者:需终身治疗 腰穿放液:首次引流10~20mL,后续每日/隔日放液20~30mL(维持颅压<25cmh₂o)。<> 药物降颅压:20%甘露醇125mL q6~8h(30min内静脉滴注);或25%白蛋白50mL bid。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RIS):见于HIV患者ART后,表现为症状反跳。处理:激素(地塞米松4mg q6h)。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指征:意识障碍加重或视力急剧下降。 腰穿频率:诱导期每周1次(培养+抗原+压力)。 治愈标准:脑脊液培养阴性≥4周,抗原滴度下降至≤1:4,且神经症状缓解。 快速诊断:对不明原因头痛+发热患者,立即行腰椎穿刺(墨汁染色、抗原检测)。 即刻治疗:疑似病例在病原学确认前即启动抗真菌治疗(首选L-AmB+5-FC)。 精细化管理: 两性霉素B必须用5%葡萄糖配制,微泵≥4h输注(走速参考前文)。 首次腰穿后若颅压>25cmH₂O,每日引流直至颅压稳定。 多科协作:需联合感染科、神经科共同制定ART启动时机(HIV患者)及手术方案。2024全球隐球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精要
最新指南概述
指南名称
发布机构
核心更新
疾病基础: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出现频率
急诊识别要点
头痛
>90%
渐进性、顽固性,镇静止痛无效
发热
80%
中低热为主,HIV患者可缺乏
恶心呕吐
60%~70%
喷射性,与颅高压相关
脑膜刺激征
50%
颈强直、Kernig征阳性
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30%~40%
谵妄、嗜睡、昏迷(提示重症)
颅神经损伤
20%
视乳头水肿、听力下降、面瘫
癫痫发作
10%~15%
脑实质受累(隐球菌脑炎)
治疗方案与用药细节(基于50kg体重计算)
诱导期(前2~6周):杀菌治疗为核心
药物方案
剂量与用法
配制与输注要求
首选方案:L-AmB + 5-FC
– L-AmB:3~4 mg/kg/d → 50kg患者:150~200 mg/d
– 5-FC:25 mg/kg q6h → 50kg患者:1250 mg q6h(每日总量5g)– L-AmB:5%葡萄糖稀释至1mg/mL,避光微泵输注≥4h(走速:150mg/150mL = 37.5 mL/h)
– 5-FC: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滴注≥30min或口服
替代方案1:AmB-D + 5-FC
– AmB-D:0.7~1 mg/kg/d → 50kg患者:35~50 mg/d
5%葡萄糖稀释至0.1mg/mL,避光微泵输注≥6h(走速:50mg/500mL = 10 mL/h)
替代方案2(肾损患者):氟康唑 + 5-FC
– 氟康唑:1200 mg/d(分1~2次)
– 5-FC:同首选方案氟康唑: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稀释,静脉滴注≥1h
关键说明
巩固期(8~12周):口服氟康唑
– 调整依据:脑脊液培养转阴时间、抗原滴度下降幅度(目标:滴度下降≥4倍)。维持期
– 非HIV患者:≥6个月
– 剂量:氟康唑200~400 mg/d 口服50kg患者诱导期用药方案示例
其他关键管理要点
颅高压紧急处理
并发症防治
药物毒性监测与剂量调整
药物
监测指标
调整方案
L-AmB/AmB-D
血肌酐、钾、镁(q48h)
血肌酐↑>2倍:减量50%或暂停;低钾:补钾≥80mmol/d
5-FC
血药浓度(q3~5d)
谷浓度>100μg/mL → 减量25%;骨髓抑制时停药
氟康唑
肝功能(每周)
ALT/AST>5倍→ 停药
随访与疗效评估
急诊科临床实践要点总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