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外心脏骤停ECMO使用指征
基于2024-2025年最新中外文献及指南的急诊科专业建议
患者选择标准
基础条件
-
年龄≤75岁(部分指南放宽至无严重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
-
目击下发生心脏骤停,且立即启动高质量心肺复苏(CPR)
-
初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室颤/无脉性室速,VF/VT),或短暂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再次骤停
时间窗限制
-
低流量时间(CPR持续时间)≤60分钟,推荐在40分钟内启动ECMO
-
院前转运时间≤30分钟可完成ECMO预充及置管
病因评估
-
可逆性病因:
-
急性心肌梗死
-
肺栓塞
-
药物中毒
-
暴发性心肌炎
-
低温等
-
排除不可逆病因:
-
终末期疾病
-
严重创伤
-
不可逆脑损伤(如无瞳孔反射、脑供血中断>5分钟)
临床指标
血流动力学
-
常规CPR无法恢复自主循环(ROSC)或难以维持循环稳定
-
动脉血pH≥6.8,乳酸≤15 mmol/L(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可控)
影像学及监测
-
床旁超声评估:无严重心脏结构异常(如主动脉夹层、左室血栓)
-
无严重出血倾向(INR≤3.0,血小板≥50×10⁹/L)
实施条件
多学科团队(MDT)支持
-
需具备心脏外科、重症医学、急诊科、体外循环等多学科协作
-
具备快速ECMO置管能力(置管时间≤30分钟)
设备要求
-
配备移动ECMO设备以减少低灌注时间
-
具备后续高级生命支持条件(如冠脉介入、低温治疗等)
禁忌症(相对)
-
年龄>75岁伴严重合并症
-
不可逆性脑损伤或神经功能预后极差
-
终末期疾病(如晚期癌症、不可逆多器官衰竭)
-
严重酸中毒(pH
<6.8)或乳酸>15 mmol/L
关键依据
-
2024年《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强调可逆病因及低流量时间控制
-
2025年国际研究显示ECPR联合早期血运重建可改善OHCA预后
-
ELSO指南(2021年更新)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推荐严格筛选适应人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