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最新指南和文献的急诊处理流程与策略 是处理PSA的关键第一步 是任何治疗的前提条件 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多数小PSA可尝试 破裂、压迫、感染等 血管外科、介入放射科 近期(数天至数周内)股静脉穿刺史(如中心静脉置管、透析管置入、静脉造影) 腹股沟区进行性增大的搏动性或非搏动性肿块 局部疼痛或压痛 神经压迫症状(股神经:大腿前侧麻木、感觉异常、伸膝无力) 静脉压迫/血栓形成症状(下肢肿胀) 可触及肿块,可能有搏动感 听诊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特异性高) 局部瘀斑或血肿 神经功能检查异常 下肢周径测量(评估静脉压迫/血栓) "阴阳征"(Yin-Yang sign): 瘤腔内涡流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 "颈部征"(Neck sign): 显示连接载瘤血管(通常是股动脉)与瘤腔的通道(确诊PSA的关键特征) 测量PSA大小(最大径)、瘤颈长度和宽度、与周围结构关系 评估载瘤动脉(股动脉)通畅性及有无其他损伤(如动静脉瘘) 无创、快速、床边可行、实时动态、可引导治疗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若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意识改变或局部快速肿胀/剧痛,高度警惕PSA破裂出血,立即启动大出血抢救流程 明确穿刺时间、操作类型、导管型号、操作者经验 重点询问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 询问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病史 详见"识别与诊断"部分 血常规(关注Hb/Hct,评估失血) 凝血功能(PT/INR, aPTT)/必要时抗Xa活性 肾功能(尤其拟行增强CT或使用凝血酶时) 血型与交叉配血(较大PSA或破裂风险高时准备) 机制: 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用探头精确压迫瘤颈,阻断血流进入瘤腔,促使瘤腔内血栓形成 适应证: 瘤颈清晰、长度足够、患者能耐受压迫疼痛、无抗凝或已逆转抗凝、PSA较小(<2-3cm) 成功率: 初次压迫成功率为70-90%,失败后可尝试第二次压迫 机制: 将凝血酶(通常500-1000 IU)精准注入PSA瘤腔内,诱导瘤腔内快速血栓形成 适应证: UGC失败/禁忌、瘤颈较短小、PSA稍大、抗凝已逆转 成功率: 高达95-98%,但需警惕远端动脉栓塞(发生率约1-4%) 以下情况应立即联系血管外科和/或介入放射科会诊: PSA破裂或即将破裂征象 神经压迫症状(尤其股神经麻痹) 静脉严重受压或血栓形成 感染性PSA 一线治疗(UGC/凝血酶注射)失败 存在UGC或凝血酶注射禁忌证 瘤颈极短/宽(>1cm)或"宽基底"PSA 巨大PSA (>4-5cm) 或复杂性PSA 抗凝状态无法有效逆转 合并同侧肢体严重缺血或主要动静脉瘘 适应证: 破裂、感染、压迫神经/血管需紧急减压、微创治疗失败、解剖复杂 优点: 确切可靠,适用于复杂情况 缺点: 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风险(感染、神经损伤、淋巴漏)高于微创治疗 方法: 覆膜支架置入术或弹簧圈栓塞 优点: 微创、恢复快 缺点: 支架需要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费用高、辐射暴露 凝血酶注射前: 强烈建议逆转抗凝!根据药物类型采取不同逆转策略 压迫修复: 逆转抗凝可显著提高成功率 术后抗凝重启: 原则上成功治疗后应暂停治疗性抗凝至少24-48小时(除非有极强适应证) 压迫修复和较大PSA本身可引起疼痛。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或短效阿片类药物(避免NSAIDs增加出血风险) 治疗后监测: 密切监测至少30-60分钟,包括生命体征、穿刺点/PSA部位变化 远端肢体评估: 每5-15分钟检查一次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皮温、颜色、感觉和运动功能 超声复查: 有条件可在床旁进行 血流动力学稳定 治疗后超声确认瘤腔内无血流或血流显著减少/缓慢 无活动性出血、无明显疼痛 远端血运、神经功能正常 抗凝状态已妥善管理 出院后24-48小时需返院或在社区行超声复查确认PSA是否完全血栓形成且无复发 提供书面注意事项(观察要点、紧急联系方式) 腹股沟肿块(搏动?)、杂音、近期穿刺史、疼痛 寻找"阴阳征"、"颈部征",评估大小、瘤颈、并发症(破裂?神经压迫?) 破裂出血、神经压迫 → ABCs,大出血预案,立即呼叫血管外科/介入放射科! 继续评估 <
/div> 瘤颈是否清晰、长度? PSA大小? 有无抗凝?能否有效逆转? 有无神经压迫症状? 患者舒适度(能否耐受压迫)? 瘤颈清晰长、PSA小、可逆转抗凝 → 超声引导压迫修复(UGC) UGC失败/禁忌、瘤颈较短小、PSA稍大、抗凝已逆转 → 超声引导凝血酶注射 破裂/不稳定、神经压迫、静脉严重受压/血栓、感染、巨大/复杂PSA等 严密监护(生命体征、远端血运神经) 有效镇痛 管理抗凝药物(逆转/暂停/重启决策) 明确随访计划(24-48小时超声复查) 超声技能是核心: 急诊医师熟练掌握POCUS对快速诊断和引导治疗至关重要 抗凝管理是成败关键: 尤其在进行凝血酶注射前 并发症意识要强: 远端动脉栓塞是灾难性的,重在预防和早期识别处理 及时求助不犹豫: 遇到复杂情况、并发症或一线治疗失败,果断联系专科会诊/转诊 沟通与随访: 向患者及家属清晰解释病情、治疗方案、风险及随访的必要性急诊科医师处理股静脉穿刺后假性动脉瘤(PSA)指南
核心原则
快速识别与诊断
血流动力学稳定
超声引导
无创/微创优先
并发症识别
多学科协作
识别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病史特征
症状表现
体征检查
急诊床旁超声(POCUS)
诊断要点
超声优势
急诊评估与初步处理
ABCs & 血流动力学评估
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酌情)
治疗策略
急诊科一线治疗
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
需要专科会诊的情况
外科/介入治疗
开放手术修复
血管腔内治疗
急诊科特殊考量与管理要点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管理
镇痛
并发症监测
出院标准与随访
急诊科处理流程图
疑似PSA (病史+体征)
立即行急诊床旁超声 (POCUS)
评估稳定性
不稳定
稳定
评估PSA特征及患者因素
制定治疗方案
急诊科主导
专科会诊
治疗中/后管理
重要提醒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