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内心肺复苏标准操作流程SOP
基于2025年最新中外指南整合AHA、中国专家共识及急诊科实践要点
1快速识别与应急响应启动
心搏骤停判断
-
评估反应性:拍肩呼叫无应答
-
检查呼吸:观察胸廓无起伏/异常呼吸(喘息样呼吸视为无效呼吸)
-
脉搏确认:颈动脉搏动消失(≤10秒完成)
立即启动院内急救系统
-
呼救:"启动蓝色代码"或指定人员呼叫复苏团队
-
同步获取AED/除颤仪及急救车
2高质量胸外按压(优先于通气)
技术要求
-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线中点)
-
深度:≥5cm(成人)
-
频率:100-120次/分
-
回弹:完全松弛,手掌不离开胸壁
-
中断时间:<10秒(如换人、除颤前充电)
质量控制
-
使用反馈装置监测按压质量(如床旁监护仪或智能按压板)
-
每2分钟轮换按压者以保持质量
3气道管理与通气
开放气道
-
仰头抬颏法(无颈椎损伤者)
-
置入口咽/鼻咽通气管(意识丧失者)
通气策略
-
按压-通气比:30:2(未建立高级气道时)
-
高级气道建立后:持续按压+同步通气(10次/分)
-
潮气量:500-600ml(避免过度通气)
4电击治疗与药物应用
除颤原则
-
室颤/无脉性室速:立即除颤(双相波200J)
-
除颤后立即恢复按压,2分钟后评估心律
药物使用
-
肾上腺素:每3-5分钟静注1mg(首选中心静脉)
-
胺碘酮:首剂300mg(难治性室颤/室速)
-
碳酸氢钠:仅用于明确代谢性酸中毒或高钾血症
5团队协作与质量控制
角色分工
-
团队领导者:统筹决策
-
按压专员:保持按压质量
-
气道管理:负责通气与气道设备
-
药物护士:准备及给药
时效控制
-
从识别到首次按压:≤10秒
-
从识别到首次除颤:≤3分钟(院内目标)
-
总流程时间:≤180秒完成BLS+ACLS基础循环
6复苏后管理(ROSC后)
目标温度管理(TTM)
-
昏迷患者:维持32-36℃×24小时
-
避免发热(>37.7℃)
血流动力学支持
-
MAP≥65mmHg(合并高血压患者个体化调整)
-
氧合目标:SpO₂ 92-98%
病因筛查
-
立即12导联心电图
-
床旁超声评估心功能/心包积液
-
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测
7ECPR适应症(难治性CA)
纳入标准
-
年龄<75岁
-
目击性CA且初始心律可除颤
-
低血流时间≤60分钟
-
可逆病因(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
启动时机
-
经20分钟高质量CPR未恢复ROSC
-
需多学科团队协作(急诊、心外、体外循环)
注:本流程整合2025年AHA指南更新要点及中国《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建议每季度进行团队模拟训练并建立质量改进数据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