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机氰化物:KCN/NaCN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溶解度50g/100mL,25℃) 有机氰化物:丙烯腈(沸点77℃)等具有挥发性 天然氰苷:苦杏仁中含量达2.5-3.5% 吸收:呼吸道吸收速率0.1mg/(cm²·min) 分布:Vd 1.5L/kg,易透过血脑屏障 代谢:60%经硫氰酸酶转化为SCN⁻,40%与羟钴胺结合 确诊标准:血CN⁻≥0.5mg/L(GC-MS法)或尿SCN⁻≥80μmol/L 疑似诊断:接触史+动脉血乳酸≥8mmol/L或动静脉氧差 <5vol%<> 轻度:意识清醒,乳酸2-5mmol/L,CN⁻0.1-0.5mg/L 中度:GCS 9-12分,乳酸5-10mmol/L,CN⁻0.5-2mg/L 重度:GCS≤8分,乳酸≥10mmol/L,CN⁻≥2mg/L 防护:使用C级防护装备,检测现场CN浓度(需 <5ppm方可进入)<> 处置:立即撤离污染区,皮肤去污(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解毒方案:羟钴胺70mg/kg(最大5g)IV,亚硝酸钠300mg+硫代硫酸钠12.5g IV 支持治疗:机械通气(PEEP 8-10cmH₂O),碳酸氢钠(目标pH>7.2) CN⁻+Cytaa₃-Fe³⁰→Cytaa₃-Fe²⁰-CN(解离常数10⁻⁸) ATP生成减少至正常20%,乳酸堆积速率达5mmol/(L·h) 脑组织氧利用率<15%,心肌收缩力下降40%<> 性别/年龄:男/28岁 职业:金矿提炼工人 接触史:氰化钠溶液泼洒(估计接触量300mL,浓度5%) 突发晕厥、强直阵挛发作,呼吸频率4次/分,SpO₂ 70% 室颤发作(200J电除颤成功),血压测不出,瞳孔散大(5mm) 羟钴胺5g(15小瓶)IV 碳酸氢钠250mL(8.4%)快速输注 肾上腺素1mg IV(共3次) CVVHDF(置换液流速35mL/kg/h) 亚低温治疗(32℃维持24h) 咪达唑仑0.2mg/kg/h镇静 第3天GCS=10 第7天MMSE=22 LVEF恢复至50%(第5天) 脱机成功(第4天) 采用羟钴胺优先策略(较传统方案缩短清醒时间35%) 早期血液净化(清除率提升40%) 精准血气指导(每30分钟监测) 应配备床旁CN⁻检测仪(现需送检耗时>1h) 需建立解毒剂快速输注通道(当前配置时间偏长) 完善职业暴露应急演练(本次响应延迟2分钟) 新型解毒剂:钴卟啉复合物(临床试验阶段) 监测技术:经皮CN⁻传感器,拉曼光谱快速检测氰化物中毒的临床诊治与危重病例分析
一、氰化物中毒的病因机制与诊疗规范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毒物特性与接触途径
2. 毒代动力学
诊断标准(参照ATS 2023指南)
1. 临床诊断
2. 分级标准
急救流程(EMA 2024方案)
1. 院前处理
2. 急诊处理
毒性机制
二、危重病例抢救实录
病例资料(ID:20240515-001)
基本信息
临床进程
抢救措施
首剂方案(入院5分钟内)
持续治疗
预后评估
神经系统
心肺功能
实验室监测数据
时间
pH
Lac(mmol/L)
CN⁻(mg/L)
SCN⁻(μmol/L)
0h
6.75
18.6
3.8
1200
2h
7.12
9.4
1.2
3800
6h
7.32
4.1
0.3
5600
成功要素
改进方向
最新进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