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治疗指南(2023)解读
整合中国指南与欧洲ESICM指南的临床实践要点
诊断标准更新(柏林定义的改良)
急性起病:明确诱因后1周内出现呼吸困难(如感染、创伤、胰腺炎等)。
影像学:X线/CT显示双侧浸润影(非完全由积液、肺不张或结节解释)。
肺水肿非心源性:
排除心力衰竭/液体过负荷(需超声心动图等客观评估)
肺部超声"B线"征可作为筛查工具(尤其CT不可及时)
低氧血症分级(需PEEP/CPAP≥5 cmH₂O条件下评估)
严重度 | PaO₂/FiO₂ | SpO₂/FiO₂(SpO₂≤97%) |
---|---|---|
轻度 | 200–300 mmHg | 235–315 mmHg |
中度 | 100–200 mmHg | 148–235 mmHg |
重度 | ≤100 mmHg | ≤148 mmHg |
注:新定义纳入SpO₂/FiO₂,适用于无动脉血气条件的资源有限环境。
ARDS分型扩展
根据临床支持条件分为三类:
插管型ARDS
符合传统柏林定义(机械通气下诊断)
非插管型ARDS
接受HFNO(流量≥30 L/min)或无创通气(PEEP≥5 cmH₂O)时满足低氧血症标准
资源有限型ARDS
仅需SpO₂/FiO₂≤315且SpO₂≤97%(无需PEEP或特定氧疗设备)
非机械通气治疗核心推荐(中国指南2023)
1. 药物治疗
干预措施 | 适用人群 | 剂量与疗程 | 证据等级 |
---|---|---|---|
糖皮质激素 | 中重度ARDS | 泼尼松1–2 mg/kg/d × ≤7天 | 中等证据,有条件推荐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 | 轻中度ARDS | 4.8 mg/(kg·d) × ≤14天 | 低证据,有条件推荐 |
肝素抗凝(低出血风险者) | 所有ARDS | LMWH 2500–5000 U/d(肌酐清除率≥30 mL/min) | 中等证据,有条件推荐 |
吸入一氧化氮(NO) | 重度ARDS | 设备可行时短期应用 | 低证据,有条件推荐 |
关键说明:
激素宜在诊断24小时内启动,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警惕继发感染
抗凝降低病死率,但需监测HAS-BLED评分(0–2分适用)及血小板
2. 液体与循环管理
限制性液体策略:循环稳定者积极利尿/限液,目标PAWP≤12 cmH₂O(减少肺水肿)
风险:可能增加急性肾损伤,需密切监测肌酐及尿量。
3. 呼吸支持进阶策略
俯卧位通气:
强推荐中重度ARDS每日≥12小时,显著降低病死率(NNT=7)
联合肺保护通气(潮气量4–6 mL/kg,平台压≤30 cmH₂O)
拔管后氧疗:优先选HFNO(对比传统氧疗再插管率↓)
体外CO₂清除(ECCO₂R):
适用:驱动压≥15 cmH₂O、高碳酸血症(pH
<7.25)但无需ecmo的重度ards<>禁忌:凝血障碍或出血高风险
急诊科早期管理要点
1. 快速识别高危因素
直接肺损伤:肺炎(尤其COVID-19)、误吸、肺挫伤
间接损伤:脓毒症(最常见)、胰腺炎、多发性输血
2. 即时评估与鉴别
肺部超声筛查"B线"(敏感性>90%),联合心脏超声排除心源性水肿
动态监测SpO₂/FiO₂,资源有限时替代PaO₂/FiO₂
3. 防治并发病
预防深静脉血栓(肝素+机械加压)
应激性溃疡预防(PPI/H₂RA)
警惕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限制潮气量及平台压)
预后与长期并发症
病死率
轻度34.9%
中度40.3%
重度46.1%
幸存者问题
肺纤维化(20–30%)
认知障碍、抑郁、肌无力
随访
出院后康复训练(呼吸肌锻炼+营养支持),定期肺功能评估
前沿进展与争议
分型精细化:ESICM指南提出基于生物表型(高/低炎症型)的个体化治疗探索
争议领域:
激素最佳疗程(部分研究支持≤3天冲击疗法)
ECCO₂R成本效益比(低证据支持限资源环境)
急诊行动框架
筛查高危者(脓毒症/肺炎/创伤)
血气+影像/超声评估
分型+分级
启动激素/抗凝+限制液体
中重度者俯卧位+呼吸支持升级
作为急诊医师,您可优先参考《中国指南2023》的实操推荐,并结合ESICM指南调整呼吸支持策略。最新国际共识将持续整合生物标志物导向的精准治疗,您可关注2025年ATS/ERS会议更新。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