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急诊诊疗手册
(适用于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
毒物概述与流行病学
常见毒物分类
第一代杀鼠剂
杀鼠灵(华法林)、敌鼠钠、氯敌鼠
半衰期短(≤48h)
第二代杀鼠剂(超级华法林)
溴敌隆、溴鼠灵(大隆)、杀它仗
半衰期长(20-300天)
中毒机制
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还原酶
阻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及蛋白C/S的γ-羧基化
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出血
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途径:误食(儿童)、自杀(成人)、职业暴露(灭鼠人员)
第二代杀鼠剂占比>70%(溴敌隆最常见)
潜伏期2-5天,易漏诊
参考文献:[1,2,3,5,6,8]
临床分期与表现
分期 | 时间窗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特征 |
---|---|---|---|
潜伏期 | 暴露后24-48h | 无症状 | PT/APTT/INR正常 |
出血前期 | 48h-7天 | 乏力、腹痛 | PT延长(最早指标),INR>1.5 |
出血期 | >7天 |
| PT/APTT显著延长,INR>4.0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30% |
重要提示
5%病例表现为血栓合并出血(如DVT+皮下血肿),机制与蛋白C/S抑制相关
参考文献:[1,3,4,7]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确诊依据
暴露史 + 出血倾向 + 凝血功能异常(PT延长>3s,INR>1.5)
毒物检测:血/尿HPLC-MS/MS检出溴敌隆等(金标准)
必查实验室项目
凝血全套:PT、APTT、INR、FIB
凝血因子活性:Ⅱ、Ⅶ、Ⅸ、Ⅹ(若<40%支持中毒)
血栓弹力图(TEG):R时间延长(鉴别DIC)
鉴别诊断
其他凝血病
肝衰竭、VitK缺乏症、DIC(D-二聚体显著↑)
中毒类
毒鼠强(抽搐)、有机磷(胆碱能危象)
外科急腹症
肠梗阻伴腹腔出血(误诊率>60%)
参考文献:[3,4,5,8]
急救处理流程
疑似中毒
有无活动性出血?
是
立即输FFP 15-20ml/kg + VitK1 10mg IV
否
INR>4.0?
是
VitK1 10-20mg IV q8h
否
VitK1 10mg IM/po qd
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₁
剂型选择
静脉用:KonaPharm® 10mg/2ml(需避光)
口服:植物甲萘醌片 5mg(适用于轻症)
关键警示
✖ 禁止静脉推注(风险:支气管痉挛/心跳骤停)
✖ 禁用维生素K₃(无效且致溶血)
严重度 | 剂量与途径 | 输注要求 | 疗程 |
---|---|---|---|
活动性出血 | 10mg IV q4-6h(联合FFP) | 加入5%GS/NS 100ml,输注≥30min(防过敏休克) | 至出血停止后3天 |
INR>10 | 10mg IV q8h | 同前 | INR≤1.5后改口服 |
无症状INR 4-10 | 10mg IM qd | 深部肌注(避免皮下,防血肿) | 至INR正常后1周 |
轻症(INR<4) | 10mg po tid | 与脂餐同服(提高吸收率) | 至少2-4周 |
血液制品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FFP)
15-20ml/kg,紧急纠正凝血(起效快但维持短)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50IU/kg(用于颅内出血或FFP无效者)
胃肠道毒物清除
仅适用于暴露后<2h且无出血者:活性炭1g/kg + 聚乙二醇导泻
参考文献:[3,5,8]
并发症管理
出血并发症
颅内出血:PCC + FFP + VitK1 IV + 神经外科会诊
腹腔出血:动态监测Hb、腹部超声,避免手术(除非生命威胁)
血栓并发症
合并DVT/PE时:禁用抗凝药!优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肝肾功能损伤
第二代杀鼠剂肝毒性显著:保肝治疗(异甘草酸镁)+ 监测ALT/Cr
重要临床提示
5%患者可同时出现血栓与出血(如DVT+皮下血肿),需谨慎评估治疗方案
误诊教训与防范(5例复盘)
案例1
男性,62岁,双下肢肿痛 → 误诊"深静脉血栓" → 实际为溴敌隆中毒合并肌间静脉血栓
教训:未查INR(入院时PT 156.3s)
案例2
女性,58岁,腹痛伴呕血 → 误诊"绞窄性肠梗阻"手术 → 术中发现腹腔积血,INR 41.5s
教训:外科急腹症未查凝血功能
案例3
儿童血尿 → 误诊"急性肾炎" → 追问病史曾误食彩色鼠饵
教训:忽视流行病学史采集
案例4
青年女性月经过多 → 误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后期出现全身瘀斑(INR>10)
教训:非创伤性出血需常规筛查凝血
案例5
术后伤口渗血不止 → 归因"手术并发症" → 实为职业暴露(灭鼠员术中接触毒物)
教训:职业史问诊缺失
防误诊要点
所有不明原因出血/INR延长者,必须问鼠药接触史、查毒物检测!
出院与随访
停药指征
INR持续正常>2周
凝血因子活性>60%
第二代杀鼠剂疗程
溴敌隆中毒:VitK1口服 ≥3个月(半衰期长,防反跳)
监测频率
时间 | 监测项目 |
---|---|
出院后1周内 | INR q3d |
第2-4周 | INR q1w + 凝血因子活性 |
>1个月 | INR q2w(至停药后1月) |
参考文献:[3,5]
预防与宣教
灭鼠人员防护
佩戴N95口罩+手套
作业后彻底清洁
家庭灭鼠建议
选用第一代杀鼠剂(敌鼠钠)
放置于儿童不可及处
急诊科配置
常备VitK1针剂、FFP
毒物快速检测盒(HPLC-MS/MS为优)
核心原则
"无症状≠排除诊断" —— 潜伏期凝血功能可正常!
"INR正常≠治愈" —— 第二代杀鼠剂需长程治疗防反跳!
参考文献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
ATSDR Toxicological Profile(2024)
EMA抗凝剂中毒指南(2023)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急诊诊疗手册
适用范围:三级医院急诊科
修订日期:2025年8月14日
依据:整合国际指南(EMA 2023、ATSDR 2024)及国内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一、毒物分类与毒性机制
毒物分类
第一代
杀鼠灵(华法林)、敌鼠钠、氯敌鼠
半衰期≤48h
第二代(超级华法林)
溴敌隆(半衰期24.2d)、溴鼠灵(大隆,半衰期56d)、杀它仗(半衰期20-300d)
中毒机制
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还原酶 → 阻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及蛋白C/S的γ-羧基化
代谢产物(如亚苄基丙酮)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 → 血管通透性↑ → 多脏器出血
二、临床表现与分期
分期 | 时间窗 | 临床特征 | 实验室标志 |
---|---|---|---|
潜伏期 | 暴露后24-72h | 无症状或乏力、腹痛 | PT/INR正常 (但二代药物潜伏期可达7天) |
出血前期 | 3-7天 | 恶心、低热、关节痛 | PT延长>3s,INR>1.5 |
出血期 | >7天 | 皮肤瘀斑(>90%)、肉眼血尿(40%)、鼻衄(30%)、颅内/腹腔出血(致死主因) | INR>4.0,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30% |
重要提示:5%患者表现为血栓合并出血(如DVT+皮下血肿),与蛋白C/S抑制相关
三、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确诊依据
- 1
暴露史 + 出血倾向 + PT延长>3s或INR>1.5
- 2
金标准:血/尿HPLC-MS/MS检出溴敌隆等毒物
必查项目
凝血功能
PT/APTT/INR、FIB、D-二聚体(与DIC鉴别)
凝血因子活性
Ⅱ、Ⅶ、Ⅸ、Ⅹ(若<40%支持中毒)
毒物筛查
血液/呕吐物HPLC-MS/MS
鉴别诊断
疾病类型 | 关键鉴别点 |
---|---|
脓毒症DIC | D-二聚体显著↑、血小板↓、FIB↓ |
肝衰竭 | 黄疸、低Alb、ALT/AST↑ |
其他中毒 | 毒鼠强(抽搐)、有机磷(胆碱能危象) |
外科急腹症 | 腹腔出血误诊率>60%(需查INR) |
四、急救处理流程
分阶梯治疗,动态监测INR
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₁
临床分型 | 给药方案 | 疗程 |
---|---|---|
活动性出血 | 10mg IV q4-6h(联合FFP/PCC) | 出血停止后3天 |
INR>10 | 10mg IV q8h | INR≤3后改口服 |
无症状INR 4-10 | 10mg IM qd(深部肌注) | 至INR正常后1周 |
轻症(INR<4) | 10mg po tid | ≥2个月(二代药) |
警示:
✖ 禁止静脉推注(致支气管痉挛/心跳骤停)
✖ 禁用维生素K₃/K₄(无效且致溶血)
血液制品应用
FFP
15-20ml/kg,紧急纠正凝血(起效快,维持2-6h)
PCC
50IU/kg(用于颅内出血或FFP无效者),30min内输完
毒物清除
仅限暴露后<2h且无出血者:活性炭1g/kg + 聚乙二醇4L口服导泻
五、并发症管理
颅内出血
• PCC 50IU/kg + VitK₁ 10mg IV q4h
• 神经外科会诊
腹腔出血
• 床旁超声动态监测
• 避免手术(除非血流动力学不稳)
血栓性并发症
• 合并DVT/PE时:禁用抗凝药!
• 首选下腔静脉滤器
肝损伤管理
二代药物肝毒性显著:异甘草酸镁150mg + 5%GS 250ml IV qd(ALT>3倍时启用)
六、误诊教训5例(2004-2023年数据分析)
58岁男性,突发腹痛+腹膜刺激征
→ 误诊"消化道穿孔"手术 → 术中发现腹腔积血,INR 41.5s(未问鼠药接触史)
8岁儿童反复鼻衄+贫血
→ 误诊"ITP" → 后期出现血尿,血检确诊溴敌隆(忽视毒物筛查)
青年女性月经过多
→ 误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维生素K₁治疗无效后查INR>10(未排查中毒)
术后伤口渗血
→ 归因"手术并发症" → 实为术中接触溴敌隆(职业史问诊缺失)
老年男性腰痛+血尿
→ 误诊"泌尿系结石" → 延误3天,继发肾周血肿(未查凝血功能)
防误诊要点:
✦ 所有不明原因出血患者,必须询问鼠药接触史(包括职业暴露)
✦ INR延长+血小板/FIB正常 ≈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
七、出院随访与管理
停药指征
INR持续正常>2周 + 凝血因子活性>60%
疗程
一代药物:2-4周
二代药物(溴敌隆/大隆):≥3个月(防反跳)
监测方案
时间 | 监测项目 |
---|---|
出院后1周 | INR q3d + 尿常规 |
第2-4周 | INR q1w + 凝血因子活性 |
>1个月 | INR q2w(至停药后1月) |
八、预防要点
职业防护
灭鼠人员作业时佩戴N95口罩+丁腈手套
急诊科常备
• 维生素K₁针剂(避光保存)、PCC、毒物快速检测试剂盒
• 二代药物解毒流程图(贴于抢救室)
核心原则:
✦ "INR正常≠排除诊断"——二代药物潜伏期长达7天!
✦ "出血控制≠治愈"——二代药物需长疗程防反跳!
参考文献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25)
误诊疾病数据库.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误诊分析(2018)
ATSDR. Toxicological Profile for Bromadiolone (2024)
EMA Guidelines on Anticoagulant Poisoning (2023)
溴敌隆中毒损伤程度鉴定研究(2023)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2)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6例报道(2015)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急诊诊疗手册
(三级医院急诊科临床操作版)
毒物分类与关键特性
分类 | 代表毒物 | 半衰期 | 潜伏期 | 致死剂量 |
---|---|---|---|---|
第一代 | 杀鼠灵(华法林) | 15-48小时 | 24-72小时 | 50-100mg/kg |
第二代 | 溴敌隆 | 24.2天 | 2-7天 | 0.3-2.5mg/kg |
溴鼠灵(大隆) | 56天 | 3-14天 | 0.1-0.3mg/kg |
毒性机制
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 →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碍 + 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
诊断路径与鉴别诊断
1. 诊断标准(需同时满足以下两条)
暴露史(直接接触/间接污染) + 出血表现
凝血异常:PT延长 > 3秒 或 INR > 1.5(敏感度98%)
确诊依据:血/尿HPLC-MS/MS检出毒物(灵敏度0.1μg/L)
2. 急诊必查项目
检测类别 | 项目 | 意义 |
---|---|---|
凝血功能 | PT/APTT/INR、FIB、D-二聚体 | 评估凝血障碍程度,鉴别DIC(D-二聚体↑↑) |
凝血因子活性 | Ⅱ、Ⅶ、Ⅸ、Ⅹ(若<40%支持中毒)<> | 明确凝血因子缺乏 |
毒物筛查 | 血液/呕吐物HPLC-MS/MS | 金标准(需标明检测下限) |
3. 鉴别诊断
误诊疾病 | 鉴别要点 | 针对性检查 |
---|---|---|
脓毒症DIC | PLT↓、FIB↓、D-二聚体↑↑ | 血培养+降钙素原 |
肝衰竭 | ALT/AST↑>5倍、Alb↓、胆红素↑ | 肝脏超声+凝血因子Ⅴ |
血友病 | 自幼出血史、凝血因子Ⅷ/Ⅸ特异性缺乏 |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过敏性紫癜 | 对称性皮疹、关节肿痛、IgA↑ | 皮肤活检 |
急诊分级处理方案
1. 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₁
临床分型 | 给药方案 | 输注规范 | 疗程 |
---|---|---|---|
活动性大出血 | 10mg IV q4-6h | 10mg + 5%葡萄糖注射液50ml,避光输注≥30分钟(严禁推注!) | 出血停止后继续用3天 |
INR>10(无出血) | 10mg IV q8h | 同前 | INR≤3后改口服 |
INR 4-10(无症状) | 10mg 深部肌注 qd | 注射前抽回血,避免皮下注射(防血肿) | INR正常后1周 |
轻症(INR<4)<> | 10mg po tid | 与脂质食物同服(如牛奶) | 二代药≥3个月 |
警示
静脉用药必须稀释后慢滴(浓度≤1mg/ml,输注时间≥30min)
肌注后按压穿刺点≥10分钟
儿童剂量:0.1-0.3mg/kg/次(最大不超过10mg)
2. 血液制品应用
制品 | 适应证 | 用法用量 | 输注规范 |
---|---|---|---|
FFP | 活动性出血或INR>10 | 15-20ml/kg | 解冻后立即输注(≤37℃),速度4-6ml/min |
PCC | 颅内出血/FFP无效 | 50IU/kg(按因子Ⅸ含量计算) | 0.9%氯化钠50ml溶解,30分钟内输完 |
3. 毒物清除(仅限暴露后<2小时)>活性炭
1g/kg(最大50g) + 水200ml口服
导泻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7.15g/袋)溶解于2L水,分次口服(4小时内服完)
活性炭
1g/kg(最大50g) + 水200ml口服
导泻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7.15g/袋)溶解于2L水,分次口服(4小时内服完)
并发症处理
并发症 | 处理方案 |
---|---|
颅内出血 | PCC 50IU/kg + FFP 10ml/kg + VitK₁ 10mg IV q4h + 神经外科急会诊 |
腹腔出血 | 床旁FAST超声监测,Hb<70g>避免手术(除非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急性肾损伤 | 暂停肾毒性药物,维持尿量>0.5ml/kg/h,必要时CRRT |
肝毒性 | 异甘草酸镁150mg + 5%葡萄糖250ml IV qd(ALT>3倍正常值启用) |
误诊教训5例(附根因分析)
案例1(腹部外科)
患者男,47岁,"急性腹痛"剖腹探查发现腹腔积血2000ml → 术后查INR 38.6 → 漏问职业史(灭鼠公司员工)
教训:急腹症患者必须查凝血功能+毒物接触史!
案例2(儿科)
患儿5岁,反复鼻衄误诊"过敏性鼻炎" → 3天后出现颅内出血 → 未查INR(首诊时PT 52秒)
教训:儿童非创伤性出血需立即查凝血全套!
案例3(妇产科)
女性32岁,"月经过多"予雌激素无效 → 延误7天 → 未检测INR(实际为溴敌隆中毒,INR 12.3)
教训:育龄女性异常子宫出血需排查中毒!
案例4(骨科)
股骨术后伤口渗血,归因"术中损伤" → 输注血小板无效 → 漏检凝血因子活性(Ⅶ活性仅8%)
教训:术后异常出血需查凝血因子活性!
案例5(肾内科)
老年男性"无痛性血尿"拟诊膀胱癌 → 膀胱镜检后大出血 → 术前未查INR(实际为杀鼠灵中毒)
教训:侵入性操作前必须评估凝血功能!
出院与随访管理
项目 | 要求 |
---|---|
停药指征 | INR连续3次正常(间隔≥48小时) + 凝血因子活性>60% |
二代药疗程 | 溴敌隆/大隆:口服VitK₁ 10mg tid ≥3个月(防反跳) |
监测方案 |
|
反跳预警 | 停药后INR>1.5:立即恢复口服VitK₁并延长疗程1个月 |
预防与急诊科配置
1. 职业防护
灭鼠人员:N95口罩 + 丁腈手套 + 防护服,作业后彻底清洗
2. 急诊科常备
药品
维生素K₁注射液(避光保存)、PCC、5%葡萄糖注射液(专用稀释液)
设备
毒物快速检测仪(HPLC-MS/MS)、床旁凝血分析仪
流程
张贴《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处置流程图》(抢救室墙面)
核心原则醒目框
无症状+INR正常≠排除诊断 → 二代药潜伏期可达7天!
出血停止≠治愈 → 二代药需长疗程防反跳!
静脉VitK₁必须慢滴 → 推注可致心跳骤停!
参考文献
1.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急诊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
2. ATSDR. Bromadiolone ToxProfile(2024)
3. EMA Guidelines on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 Poisoning(2023)
4. PCC vs FFP in Rodenticide Bleeding(J Toxicol Clin Toxicol,2024)
5. 溴敌隆中毒致肝损伤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3)
本手册经急诊科/毒理科/药学室联合审定,临床执行遇疑难病例请立即启动MDT会诊(内线 8888)。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急诊诊疗手册
基于最新文献及临床实践修订,重点突出临床可操作性与风险防控
核心原则
潜伏期监测PT/APTT
剂量疗程个体化
三联疗法应对重症
第二代药物≥3个月
毒理机制与临床特点
毒理机制
1 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 → 阻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γ-羧基化
2 亚苄基丙酮代谢产物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 → 血管脆性↑、通透性↑
3 第二代药物(溴敌隆、溴鼠灵)半衰期极长(24–56天),易在肝脏蓄积,病程迁延
临床分期与表现
分期 | 时间 | 表现 |
---|---|---|
潜伏期 | 1–7天 | 无症状或恶心、腹痛、乏力(易忽略) |
出血期 | 3天后 | 多部位自发性出血:血尿(最常见)、鼻衄、皮下瘀斑、咯血、颅内出血 |
危重症 | 出血后24–48h | 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DIC(罕见) |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确诊标准(满足任意1条):
血/尿毒物检测检出溴敌隆等成分(金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满足任意1条):
多部位出血 + PT/APTT显著延长(PT>正常3倍为重症) + 维生素K₁治疗有效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30% + 无肝病/华法林用药史
必须排除的疾病
疾病 | 鉴别要点 |
---|---|
血友病 | 家族史、单一因子缺乏、BT正常 |
DIC |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
肝衰竭 | 黄疸、低蛋白血症、AST/ALT↑↑ |
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 | 营养不良、抗生素使用史 |
血栓性疾病(罕见表现) | 如溴敌隆致下肢静脉血栓(需排查毒物接触史) |
分级治疗策略与用药规范
急诊分型与处理
分型 | 标准 | 处理措施 |
---|---|---|
无症状潜伏期 | 可疑接触史,凝血功能正常 | 观察5天,监测PT/APTT q24h |
轻型 | PT延长<2倍,无活动性出血 | 维生素K₁ 10–20mg/d 静脉维持 |
重型 | PT延长>3倍或活动性出血 | 立即三联治疗: ① 维生素K₁ 80–120mg/d + 新鲜冰冻血浆(FFP)15ml/kg ②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50IU/kg(优先用于颅内出血) |
危及生命 | 休克、颅内出血 | PCC + FFP + 维生素K₁ 120mg 静注,神经外科会诊 |
维生素K₁用药细则
静脉给药(出血期首选)
配制:40mg维生素K₁ + 5%葡萄糖液250ml(禁用生理盐水稀释,易沉淀)
输注速度:≤1mg/min(如40mg至少输注40分钟)→ 过快可致面红、支气管痉挛
口服给药(维持期)
剂量为静脉2倍(因口服吸收率仅50%),餐后服用提高生物利用度
疗程
第一代:2–4周
第二代:≥3个月(停药指征:PT正常后逐渐减量,每2周减1/3)
其他药物注意事项
FFP
快速纠正凝血因子,但作用仅6–8h,需联合维生素K₁
PCC
含因子Ⅱ、Ⅶ、Ⅸ、Ⅹ,起效快(15min),适用于大出血
禁用药物
维生素K₃/K₄(无效)
氨基己酸(加重血栓风险)
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出血)
误诊教训与典型案例
误诊为泌尿系结石(占误诊率28%)
案例:男性,腰腹痛伴血尿,CT示输尿管扩张,漏问鼠药接触史,延误治疗3天。
教训:血尿伴PT延长必须筛查毒物。
误诊为功血/妇科疾病
案例:育龄女性阴道出血不止,误行诊刮术,术后出血加重。
教训:不明原因子宫出血需查凝血全项。
误诊为颅内病变
案例:头痛伴呕吐,CT示脑出血,未查凝血功能即开颅,术中渗血难止。
教训:突发脑出血需常规排除中毒性凝血病。
误诊为血栓性疾病
案例:双下肢肿痛,超声示深静脉血栓,给予抗凝后全身出血(实为溴敌隆中毒)。
教训:血栓与出血并存时需警惕灭鼠剂中毒。
漏诊无症状潜伏期患者
案例:儿童误食鼠药后无症状,未留观,3天后突发颅内出血。
教训:明确接触史者无论有无症状,需监测凝血72小时。
并发症管理
出血并发症
颅内出血:PCC + FFP + 维生素K₁,SBP控制在140mmHg以下
肌肉血肿/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 + 输血支持
治疗相关风险
维生素K₁过敏:输注前备肾上腺素,改用口服或皮下给药
PCC致血栓:避免用于有血栓病史者,输注后监测D-二聚体
长程管理
随访:出院后每周查PT,维生素K₁减量期每2周1次
复发征兆:PT较基线延长2秒 → 立即恢复原剂量
急诊处理流程速查表
可疑暴露史 → 立即查PT/APTT
PT正常 → 观察5天,每日复查
PT延长:
维生素K₁ 80mg + 5%GS 250ml(输注≥80min)
PCC 50IU/kg IV(输注15min)
FFP 15ml/kg(快速输注)
无出血:维生素K₁ 20mg IV qd
活动性出血:
出血控制后 → 维生素K₁口服维持(剂量=静脉×2)
第二代药物中毒 → 总疗程≥3个月
本手册依据《中国急性中毒救治专家共识(2023)》及近5年JAMA、NEJM相关综述修订,临床操作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
更新日期:2025年8月13日
审核人:急诊科中毒救治专家组
参考文献
误诊疾病数据库2004–2013年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分析
丁香园用药助手: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机制
皖北地区51例患者维生素K₁用药方案研究 (陶言言等, 2023)
溴敌隆中毒损伤程度鉴定 (张枫弋, 2023)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诊疗规范 (PMC, 2024)
血栓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为首发的溴敌隆中毒 (刘杉珊, 2024)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6例报道 (李蓓, 2015)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急诊诊疗手册
根据最新指南(截至2025年)和临床研究修订,整合循证医学证据及误诊案例分析
1 毒理机制与临床分期
毒理机制
凝血因子抑制
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 → 阻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γ-羧基化 → 无活性凝血因子堆积
毛细血管损伤
代谢产物(如亚苄基丙酮)增加血管通透性及脆性 → 加重出血倾向
代际差异
第一代(敌鼠钠)
半衰期较短(16-220小时),需多次摄入才中毒
第二代(溴敌隆、溴鼠灵)
半衰期极长(溴敌隆24.2天,溴鼠灵56天),单次摄入即可中毒,毒性为华法林的100倍以上
临床分期与表现
分期 | 时间 | 临床表现 |
---|---|---|
潜伏期 | 接触后3-7天 | 无症状或轻度恶心、腹痛、乏力(易忽略) |
出血期 | >3天 | 多部位自发性出血:血尿(>60%)、鼻衄、皮下瘀斑、咯血、消化道出血 |
危重症 | 出血后24-48h | 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多器官衰竭(病死率15-20%) |
2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一条)
确诊
血液/呕吐物检出溴敌隆等成分(金标准)
临床诊断
多部位出血 + PT/APTT显著延长(PT>正常3倍为重症) + 维生素K₁治疗有效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30% + 排除肝病/华法林用药史
关键鉴别诊断
疾病 | 鉴别要点 |
---|---|
DIC |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微血管病性溶血 |
肝衰竭 | 黄疸、低蛋白血症、AST/ALT↑↑,维生素K₁纠正无效 |
血友病 | 家族史、单一因子缺乏、BT正常 |
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 | 营养不良、长期抗生素使用、胆道梗阻史 |
其他杀鼠剂中毒 | 毒鼠强(抽搐)、磷化锌(呕吐物大蒜味) |
3 分级治疗策略与用药规范
关键:维生素K₁剂量与疗程取决于中毒严重度及药物代际(第二代需长疗程)
急诊分型处理
分型 | 标准 | 处理措施 |
---|---|---|
无症状潜伏期 | 可疑接触史,凝血功能正常 | 观察5天,监测PT/APTT q24h |
轻型 | PT延长<2倍,无活动性出血 | 维生素K₁ 10-20mg/d IV + 5%GS 100ml(输注≥20min) |
重型 | PT延长>3倍或活动性出血 | 三联治疗:
|
危及生命 | 休克、颅内出血 | PCC + FFP + 维生素K₁ 120mg IV,神经外科会诊,SBP<140mmHg |
维生素K₁用药细则
静脉给药(出血期首选)
配制:40mg维生素K₁ + 5%葡萄糖液250ml(禁用生理盐水,易沉淀)
输注速度:≤1mg/min(40mg至少40分钟)→ 过快可致面红、支气管痉挛
口服给药(维持期)
剂量为静脉2倍(口服生物利用度50%),餐后服用
疗程
第一代
2-4周
第二代
≥3个月(停药指征:PT正常后每2周减量1/3)
辅助治疗注意事项
FFP
作用维持6-8h,需联合维生素K₁
PCC
含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起效快(15min),但血栓风险高(禁用于血栓病史者)
禁用药物
维生素K₃/K₄(无效)、氨基己酸(加重血栓)、NSAIDs(加重出血)
4 误诊教训与典型案例
基于国内三甲医院误诊数据分析(2018-2024)
误诊类型 | 案例要点 | 教训总结 |
---|---|---|
误诊为泌尿系结石 | 男性,腰腹痛伴血尿,CT示输尿管扩张,未问鼠药接触史,延误治疗3天 | 血尿伴PT延长必查毒物史 |
误诊为妇科疾病 | 育龄女性阴道出血不止,误行诊刮术,术后出血加重 | 不明原因子宫出血需查凝血全项 |
误诊为自发性脑出血 | 突发头痛呕吐,CT示脑出血,未查凝血功能即手术,术中渗血难止 | 脑出血患者需常规排除中毒性凝血病 |
误诊为血栓性疾病 | 下肢肿痛,超声示DVT,予抗凝后全身出血(实为溴敌隆中毒) | 血栓与出血并存时警惕灭鼠剂中毒 |
漏诊潜伏期患者 | 儿童误食鼠药后无症状未留观,3天后突发颅内出血 | 明确接触史者需监测凝血72小时 |
5 并发症管理
出血并发症
颅内出血
PCC + FFP + 维生素K₁,SBP<140mmHg,避免脱水剂(加重血液浓缩)
筋膜室综合征
血肿压迫需切开减压,输血维持Hb>80g/L
治疗相关风险
维生素K₁过敏
输注前备肾上腺素0.5mg IM,改用口服或分次皮下注射
PCC致血栓
输注后6h查D-二聚体,异常升高时停用
长程监测
随访
出院后每周查PT,减量期每2周1次,稳定后每月1次
复发信号
PT较基线延长>2秒 → 立即恢复原剂量并延长疗程
6 急诊处理流程速查表
可疑暴露史 → 立即查PT/APTT
PT正常 → 观察5天,每日复查
PT延长:
维生素K₁ 80mg + 5%GS 250ml(输注≥80min)
PCC 50IU/kg IV(输注15min)
FFP 15ml/kg(1-2h内输完)
无出血:维生素K₁ 20mg + 5%GS 100ml(输注≥20min)
活动性出血:
出血控制后 → 维生素K₁口服维持(剂量=静脉量×2)
第二代中毒 → 总疗程≥3个月
更新依据:
维生素K₁剂量:参考皖北地区51例研究(2023),>40mg/d与≤40mg/d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强调及时性与疗程
PCC优先性:颅内出血时PCC纠正PT速度比FFP快4倍
更新日期:2025年8月13日
审核:急诊科中毒救治组
参考文献
误诊疾病数据库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分析(2004-2013)
丁香园用药助手: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机制(2022)
溴敌隆中毒损伤程度鉴定案例(张枫弋,2023)
皖北地区维生素K₁用药方案研究(陶言言等,2023)
消化道出血合并鼠药中毒案例(邓江华,2024)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急诊诊疗手册
更新要点
毒理机制与临床分期
关键要素 | 科学依据 |
---|---|
毒代动力学 | 第二代药物(溴敌隆)半衰期24.2±8.5天,肝肠循环显著,单次中毒病程>3月 |
凝血抑制双重机制 | ①抑制VKORC1酶→阻断凝血因子活化 ②亚苄基丙酮损伤毛细血管内皮 |
临床分期 | 潜伏期(3-7天)→ 出血期(>3天)→ 危重期(出血后24-48h) |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满足1条即可)
多部位自发性出血(血尿/鼻衄/消化道)
PT延长>正常3倍或INR>4.0
维生素K₁治疗后PT 24h内改善>30%
急诊鉴别诊断表
误诊疾病 | 鉴别点 | 关键检查 |
---|---|---|
急性肝衰竭 | 胆红素↑↑、转氨酶↑↑ | 血浆因子Ⅴ活性<10%<> |
DIC | 血小板↓↓、D-二聚体>20倍 | 外周血破碎红细胞 |
血友病A | FⅧ:C显著降低、家族史 |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血管性血友病 | 出血时间延长、瑞斯托霉素诱导聚集↓ | vWF抗原及活性检测 |
分级治疗策略
急诊分型处理流程
维生素K₁ 80mg IV
PCC 50IU/kg
FFP 15ml/kg
核心用药规范
药物 | 用法用量 | 配制要求 | 输注要点 |
---|---|---|---|
维生素K₁ | 轻型:20mg/d;重型:80-120mg/d | 40mg+5%GS 250ml(禁用NS!) | ≤1mg/min(40mg≥40分钟) |
PCC(凝血酶原复合物) | 50IU/kg(最大剂量5000IU) | 专用溶媒溶解 | 15分钟内快速输注 |
FFP(新鲜冰冻血浆) | 15ml/kg | ABO同型输注 | 解冻后2小时内输完 |
误诊案例分析(2019-2024年)
案例 | 误诊疾病 | 关键失误点 | 教训总结 |
---|---|---|---|
女性28岁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未查凝血功能即行诊刮术,术后大出血 | 所有异常子宫出血首查PT/APTT |
男性45岁 | 消化性溃疡出血 | 胃镜示胃溃疡,忽视PT 36秒 | 消化道出血伴PT延长需毒物筛查 |
儿童5岁 | 外伤性颅内出血 | 遗漏3天前误食鼠饵史 | 儿童突发脑出血必问毒物接触史 |
老年70岁 | 深静脉血栓 | 予利伐沙班后全身紫癜 | DVT与PT延长并存时禁用抗凝药 |
青年男性 | 肾炎性血尿 | 按肾炎治疗5天无效 | 血尿患者必须鉴别中毒性凝血病 |
并发症处理
出血并发症
颅内出血
神经外科会诊 + PCC 50IU/kg STAT
控制SBP<140mmhg(尼卡地平优先)>
腹膜后血肿
输血维持Hb>80g/L,避免搬动
治疗相关风险
维生素K₁过敏反应
预案:地塞米松5mg IV+肾上腺素0.3mg IM
替代方案:分次皮下注射(吸收率70%)
PCC致血栓
停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剂量
长程管理要点
第二代药物中毒疗程
80mg
60mg
40mg
20mg
监测:每周PT,减量后48小时需复查
停药指征:剂量减至10mg/d且PT稳定≥4周
快速参考页(抢救车张贴版)
颅内出血 = PCC + VitK₁ + 神经外科
休克出血 = PCC + FFP + 液体复苏
参考文献
1. WHO Guidelines for Rodenticide Poisoning (2025)
2. 中国急诊医学会抗凝血杀鼠剂中毒专家共识(2024)
3. Li et al. Delayed Toxicity of Bromadiolone: 6-Month Follow-up Study (Blood, 2024)
4. 急诊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误诊113例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
5. PCC血栓风险防控建议(J Thromb Haemost, 2024)
手册修订人:急诊科中毒救治组
法律声明:本手册依据循证医学制定,具体病例需个体化处理
标签: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