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s综合征的全面解析与典型病例分析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核心机制
自身抗体介导
抗红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抗体通过Fc受体依赖的吞噬作用或补体激活导致细胞破坏
免疫调节异常
T/B细胞功能失调,促炎因子(如IL-6、IFN-γ)过度分泌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CTLA4、LRBA等基因突变
2 继发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淋巴增殖性疾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缺陷病
ALPS、CVID
其他因素
实体肿瘤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临床表现
三联征发生率
急性期特征
溶血危象
黄疸、茶色尿
HGB
<80g>LDH>500U/L
重度血小板减少
PLT
<20×10⁹>伴黏膜出血
感染高风险
ANC
<0.5×10⁹>败血症发生率增加3倍
诊断标准(中国2024版共识)
必备条件
至少符合2种AIC(AIHA/ITP/AIN)
排除药物、感染、遗传性血细胞减少等继发因素
分级诊断
原发型
无明确继发疾病
继发型
合并自身免疫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免疫缺陷
治疗方案(综合中外指南)
1 一线治疗
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1mg/kg/d(最大100mg/d)口服,4周内减至≤10mg/d
• 地塞米松40mg/d×4天冲击用于危重出血
IVIG
• 0.4g/kg/d×5天
• 用于术前准备或激素禁忌者
2 二线治疗
利妥昔单抗
375mg/m²每周×4次,尤其合并抗磷脂抗体者
TPO-RA
艾曲泊帕50mg/d,调整至PLT≥50×10⁹/L维持
补体抑制剂
Sutimlimab(1200mg IV q3w)用于难治性溶血
3 三线治疗
脾切除术
PLT<10×10⁹>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A 3-5mg/kg/d(血药浓度150-250ng/ml)
鉴别诊断要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dsDNA阳性+多系统损害
淋巴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
淋巴结肿大+单克隆B细胞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D55/CD59缺失+FLAER阳性
先天性免疫缺陷
儿童期起病+反复感染史
典型病例分析(急诊科视角)
病例资料
主诉
进行性乏力10天
皮肤瘀斑、牙龈出血3天
发热(T 38.5℃)1天
既往史
干燥综合征病史5年
2年前因ITP接受地塞米松冲击治疗
现病史
HGB由120g/L降至65g/L
PLT 8×10⁹/L
ANC 0.3×10⁹/L
急诊处理流程
紧急评估
即刻处置
诊断验证
关键检查结果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gG+++,C3d+
骨髓活检:巨核细胞增生伴成熟障碍
胸腹部CT:脾脏肿大(长径15cm)
最终诊断
继发性Evans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相关)
脓毒症(肺部感染源)
治疗方案
免疫调节治疗
甲泼尼龙:120mg IV qd×3天
IVIG:0.4g/kg/d×5天(总量80g)
利妥昔单抗:第7天起375mg/m²每周×4次
支持治疗
重组人TPO:15000U SC qd至PLT>50×10⁹/L
G-CSF:5μg/kg/d直至ANC>1.0×10⁹/L
抗凝预防:那屈肝素2850IU SC qd
经验总结(急诊科视角)
诊断陷阱
40%继发性ES在初诊时表现为"特发性",需动态监测
发热患者需同步排查感染与疾病活动
治疗警示
激素冲击前必须排除活动性感染
TPO-RA可能加重溶血,需监测HGB/LDH变化
随访要点
每周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LDH
每3月评估:免疫球蛋白定量+淋巴细胞亚群
年度筛查:全身PET-CT排除淋巴增殖性疾病
标签: Evans综合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