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心脏骤停CPR标准化操作流程(2025指南整合版)
一、团队分工与职责
(一)医师(团队指挥)
1.角色定位
- 总体决策与流程控制
- 高级气道建立与ECMO启动
- 动态评估心律与调整治疗方案
2.具体职责
- 实时解读监护数据(如ETCO₂、心律分析)
- 主导除颤能量选择与执行
- 协调护士分工并监督质量
- 启动ECMO前病因分析(如STEMI识别)
(二)护士A(按压/机械胸外按压)
1.初期手动按压
- 按压深度5-6cm,速率100-120次/分钟,保证充分回弹
- 每2分钟轮换一次,避免疲劳导致质量下降
2.心肺复苏机应用
- 手动按压2分钟后切换至机械按压(LUCAS等)
- 监测按压传感器反馈,确保深度与频率达标
(三)护士B(气道/呼吸管理)
1.球囊面罩通气
- 按压通气比30:2(未插管时)
- 潮气量500-600ml,通气时间≤1秒,避免过度通气
2.气管插管配合
- 准备喉镜、导管(男性7.5-8.5mm,女性7.0-8.0mm)
- 插管后即刻连接呼吸机CPRV模式(按压同步通气)
3.ETCO₂监测
- 目标值35-45mmHg,<10mmHg提示需提高按压质量
(四)护士C(循环/药物管理)
1.静脉通路建立
- 优选外周大静脉(肘前/颈外静脉),失败时改用骨内通路(IO)
2.药物配置与注射
药物 | 剂量与用法 |
---|---|
肾上腺素 | 1mg IV/IO q3-5min(首次按压后即给药) |
胺碘酮 | 首剂300mg IV,后续150mg(用于难治性VF/pVT) |
碳酸氢钠 | 1mmol/kg(仅在明确代谢性酸中毒或高钾血症时使用) |
二、操作流程与时间节点
阶段1:基础生命支持(0-2分钟)
1.识别与启动
- 确认无反应+无呼吸/濒死喘息,立即启动代码蓝
2.同步操作
- 护士A开始胸外按压(频率同步节拍器)
- 护士B连接球囊面罩并给予100%氧气
- 护士C建立静脉通路,准备肾上腺素
- 医师贴除颤电极片(前-侧位)并分析心律
阶段2:高级生命支持(2-5分钟)
1.首次除颤
- 双向波:200J(VF/pVT),充电期间按压不间断
2.复苏质量优化
- 医师检查按压深度/ETCO₂趋势
- 护士A切换心肺复苏机(如ETCO₂<15mmHg)
3.气道升级
- 医师完成气管插管,切换至呼吸机CPRV模式
阶段3:持续复苏与病因干预(5分钟以后)
1.病因筛查
- 急查血气分析(乳酸、pH值)、肌钙蛋白、床旁超声(心包填塞/肺栓塞)
2.ECMO启动指征
- 无ROSC且可逆病因(如低体温、药物过量)
- 流程:医师决策→护士C预充管路→团队配合穿刺置管(股静脉-股动脉)
三、高质量复苏关键细节
1.按压质量四要素
- 中断时间<10秒(包括除颤充电期)
- 按压分数(CCF)>80%
- 使用实时反馈装置(如TrueCPR)
- 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避免疲劳致深度不足)
2.药物使用原则
- 肾上腺素需快速推注后20ml生理盐水冲管
- 避免多巴胺/利多卡因常规使用(仅特定情境)
3.团队协作要点
- 医师每5分钟复述当前阶段目标(例:”进入第3循环,焦点为优化冠脉灌注”)
- 标准化沟通(SBAR模式):护士C报告”肾上腺素第2剂已推注,下次给药时间14:05″)
四、复盘与改进策略
1.常见错误分析
- 按压浅(<5cm)或过快(>120次/分)→ 触发设备警报
- 肾上腺素延迟(>3分钟)→ 建立备用骨内通路
- 过度通气(潮气量>700ml)→ 使用流量控制阀
2.模拟训练重点
- 多场景ECMO快速启动演练(目标:30分钟内转机)
- 心肺复苏机故障应急预案(立即切回手动按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