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诊疗指南与危重病例分析(2025版)
肺栓塞诊疗指南与危重病例分析(2025版)
基于最新中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整理
本指南整合《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ACR适宜性标准2025等权威文献
病因与发病机制
核心机制
符合 Virchow三要素(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
常见病因
-
血栓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占90%以上
-
高危因素:
-
手术(尤其骨科、盆腔手术)、创伤、恶性肿瘤
-
长期制动、妊娠、雌激素治疗
-
遗传性易栓症(如抗磷脂综合征、蛋白C/S缺乏)
临床表现
典型三联征(仅占20%)
呼吸困难(80%) 胸痛(40-65%) 咯血(15%)
危重征象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收缩压
<90mmhg、需升压药、心脏骤停(提示高危pe)<>
-
右心衰竭:颈静脉怒张、肝颈回流征阳性、奔马律
-
缺氧相关症状:意识障碍、SpO₂
<90%<>
诊断标准(基于2025指南更新)
初始风险评估
首选 YEARS模型:评估3项临床指标(咯血、PE为首要诊断、DVT体征)+ D-二聚体
若0项阳性且D-二聚体<年龄校正值(年龄×0.01 mg="">
不适用D-二聚体人群:肿瘤患者(假阳性率高)
影像学确诊
检查手段 |
适用场景 |
注意事项 |
CTPA |
一线确诊工具,尤其高危患者;可评估血栓负荷及右心室/左心室直径比(RV/LV) |
辐射剂量较高(☢☢☢);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V/Q扫描 |
CTA禁忌(如过敏、肾衰)或妊娠患者;慢性PE敏感性>96% |
结果需结合临床概率 |
床旁超声 |
高危患者快速评估:右室扩大、三尖瓣反流、McConnell征(右室游离壁运动减弱) |
无法直接显示血栓,需联合CTA |
治疗方案(2025指南核心更新)
抗凝治疗
-
首选药物: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
-
禁忌时替代方案:
-
普通肝素(静脉泵入,目标APTT 2-2.5倍)
-
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mg/kg q12h)
-
肿瘤患者:非消化道肿瘤首选DOACs(如利伐沙班),消化道肿瘤选低分子肝素
鉴别诊断
疾病 |
关键鉴别点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心电图ST-T动态演变、心肌酶升高;PE常表现为SⅠQⅢTⅢ、右束支传导阻滞 |
主动脉夹层 |
撕裂样胸痛、双侧血压不对称;CTA可见内膜瓣 |
肺炎/胸膜炎 |
发热、脓痰、湿啰音;PE无感染征象,D-二聚体显著升高 |
气胸 |
突发锐痛、患侧呼吸音消失;胸片可见脏层胸膜线 |
病例资料
患者基本信息
-
性别/年龄:男,58岁
-
主诉:突发晕厥伴呼吸困难1小时
-
既往史:
-
结肠癌术后2周(未化疗)
-
高血压10年,口服氨氯地平
-
吸烟史30年
查体
-
生命体征:BP 78/50mmHg,HR 135bpm,RR 32次/分,SpO₂ 82%(面罩10L/min)
-
心血管系统:颈静脉怒张,P₂亢进
-
呼吸系统:双肺未闻及啰音
-
下肢检查:左下肢周径较右侧增粗4cm,压痛阳性
诊治经过
快速评估
-
YEARS模型:DVT体征(+),PE为首要诊断(+)→ 高危可能
-
床旁超声:右室扩大(RV/LV=1.3),三尖瓣重度反流,下肢静脉见左股静脉血栓
紧急处理
循环支持
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泵入,目标MAP≥65mmHg
抗凝
普通肝素5000U静推 → 18U/kg/h泵入(APTT目标60-80s)
溶栓
阿替普酶0.6mg/kg(总量50mg)15min静推(无活动出血)
确诊与介入
-
CTPA:右肺动脉主干及左下肺动脉充盈缺损
-
术后恶化:溶栓后2小时BP降至70/40mmHg → 急诊导管取栓(AngioJet®),术后APTT维持50-60s
转归
-
术后24小时撤升压药,SpO₂升至95%(鼻导管3L/min)
-
转换为利伐沙班15mg bid抗凝
经验总结与复盘
抢救要点
-
黄金时间窗:高危PE从入院到溶栓应
<1小时<>
-
抗凝前置化:即使计划溶栓,也应先予肝素
最新进展应用
-
年龄校正D-二聚体(58岁×0.01=0.58mg/L)避免老年假阳性
-
CDT适应证拓展:中高危恶化者替代全身溶栓
陷阱规避
-
肿瘤患者D-二聚体诊断价值低,需直接影像学评估
-
溶栓后出血高危期(24h)需监测神经体征及穿刺部位
用药方案总结表
阶段 |
药物 |
剂量与用法 |
依据 |
抢救期 |
普通肝素 |
5000U静推 → 18U/kg/h泵入(APTT 60-80s) |
2025指南 |
|
阿替普酶 |
0.6mg/kg(最大50mg)15min静推 |
高危PE首选 |
维持期 |
利伐沙班 |
15mg bid×21d → 20mg qd |
肿瘤非消化道 |
|
低分子肝素(备选) |
依诺肝素1mg/kg q12h |
消化道肿瘤 |
结论
高危肺栓塞需以"快速抗凝-再灌注"为核心,结合YEARS模型及个体化影像学策略。
肿瘤、手术等易栓人群应强化预防,中高危患者密切监测右心功能(超声/标志物)以防恶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