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急救预案
- 定义:长QT综合征(LQTS)是以体表心电图QT间期延长(QTc>0.45秒),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性晕厥和猝死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可分为先天遗传性LQTS和后天获得性LQTS。
- 先天遗传性LQTS:遗传性LQTS患者多有晕厥和/或心源性猝死,多数在运动或情绪波动时,但偶尔也在休息、睡眠时。
- 诊断要点:
- 遗传LQTS有两种形式:Romano Ward(RWS)综合征和Jervell and Lange Nielsen(JLN)综合征:RWS综合征最常见,有8个亚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代患病机率为50%。临床只有心脏方面的异常,如QT间期延长,心原性猝死等。JLN综合征相对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3个亚种。临床表现有QT间期延长,心源性猝死,还伴有神经性耳聋。
- LQTS 3个主要分型的临床特点:(1)LQT1:多由运动或情绪波动触发;心电图T波宽大,运动试验中QT延长;β阻滞剂治疗有效。(2)LQT2:诱因有运动、声音刺激、休息、睡眠、产后;心电图T波顿挫低振幅,运动试验中QT正常:β阻滞剂治疗有效。(3)LQT3:休息、睡眠中发作,心电图T波窄、晚发高尖,运动试验中QT缩短;美西律治疗有效。。
- 治疗:
- 驱除诱固:减少或避免诱发因素,如减少或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和精神刺激等,情绪激动等。避免应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
- β阻滞剂:首选心得安30~60mg/d,逐渐加大剂量,以完全控制症状为目标。
- 慢心律:150~200mg tid,对LQT3亚型的长QT间期扭转室速,可能缩短QT间期,抑制晕厥和猝死的发生。可以与β阻滞剂联合治疗。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β阻滞剂无效的LQTS患者,可应用LCSD,其中,LQT1亚型对交感神经刺激最敏感,预防效果最好。
- 永久性起搏器或埋藏式体内除颤器(ICD)联合β受体阻滞剂:单用β受体阻滞剂和外科手术仍不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与永久起搏器或埋藏式体内除颤器联合,可以控制病情。部分病人伴有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应在永久起搏器的基础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已经应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仍然发生心脏骤停或反复晕厥者,不论哪种LQTS亚型,均有植入ICD指征。
- 诊断要点:
- 后天获得性LQTS尖端扭转室速:常由药物(如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常见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和各种原因心动过缓引起,也可找不到原因。
- 诊断要点:心电图特点:①心动过速发作前,常可见到长间歇、巨大U波。②扭转室速发作时心动周期呈长-短顺序规律变化。表现为间歇越长,U波越明显;间歇前室率越快、间歇时间越长,U波越明显,直至U波振幅达到一定高度(阈值)时即激发扭转室速。③室速频率在160~250次/分钟,反复发作或自行终止,可蜕变为室颤。
- 治疗:
- 祛除诱因:停用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IA和Ⅲ类)、酚噻嗪、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剂、红霉素、有机磷杀虫剂。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
- 异丙肾上腺素:可提高心率,一般需将心率提至90次/分以上,缩短QTU间期,U波变小,从而抑制尖端扭转室速的发生。根据心率升高程度调整异丙肾上腺素用量,剂量范围1~10μg/min。对合并冠心病患者异丙肾上腺素应慎用。
- 起搏治疗:以90~110次/分的频率起搏,消除长间歇,降低U波振幅。从而抑制扭转室速发作。
- 硫酸镁:可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硫酸镁,先予静脉注射1~2g,再予5~1g/h维持静脉点滴,直至QT间期缩短至500秒以内。
- 钙离子拮抗剂:有报道可试用维拉帕米5~10mg,稀释后缓慢静注,继之以75~100μg/min维持静点。
- 直流电复律:对部分扭转室速患者室速发作时间长、心室率快、不能自行终止者应选用直流电复律。
【参考依据】:《201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