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诊疗方案
基于ACG/AASLD/ESGE 2023-2024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核心诊断
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
胃镜阴性(排除常见消化道出血原因)
肝固有动脉瘤样扩张伴造影剂渗漏征象(血管源性出血)
黄金1小时救治流程
即刻生命支持与复苏 (0-15分钟)
循环复苏:快速输注晶体液 → 紧急配血 → Hb<70g>
血管活性药物:补液后MAP<65mmhg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0.05-0.3μg>
气道保护:躁动/意识障碍者立即行快速序贯诱导插管(RSI)
明确出血来源 (15-30分钟)
诊断确认:肝固有动脉瘤破裂(恒径动脉畸形/假性动脉瘤)
影像学检查:增强CT血管成像(CTA)敏感性95%
止血治疗 (30-90分钟)
首选方案:急诊血管介入栓塞术(证据等级IA)
• 超选至肝固有动脉瘤部位,使用微弹簧圈+明胶海绵双重栓塞
• 成功率>90%,从诊断到介入启动≤90分钟
替代方案:超声内镜(EUS)引导下弹簧圈置入+氰基丙烯酸酯注射(成功率85%)
药物辅助治疗 (同步进行)
抑酸药物:静脉艾司奥美拉唑80mg推注+8mg/h持续泵入
止血药物:避免常规使用氨甲环酸(CRASH-3试验无显著获益)
介入栓塞关键要点
术中超选至肝固有动脉瘤部位
使用微弹簧圈+明胶海绵双重栓塞(2024《J Vasc Interv Radiol》推荐)
栓塞后造影确认出血终止
从诊断到介入启动≤90分钟(ESGE 2023共识)
并发症防治要点
栓塞后24h复查CTA,排除再出血/异位栓塞
警惕肝梗死风险(ALT/AST升高>3倍需肝胆外科会诊)
暂停所有抗凝/抗血小板药
介入术后预防性使用头孢曲松(1g q24h)降低感染风险
多学科协作(MDT)流程
急诊科初步复苏
胃镜阴性+血管造影阳性?
介入科急诊栓塞
成功止血
→ ICU监护24h
失败
→ 肝胆外科手术探查
急诊科医师行动清单
启动MTP方案,维持Hb≥80g/L(活动性出血目标)
10分钟内联系介入科,准备急诊栓塞
静脉艾司奥美拉唑+预防性抗生素(头孢曲松)
术后转入ICU,监测肝功能+再出血征象(呕血/黑便/乳酸回升)
关键点:本例为血管源性出血,重复胃镜无益,介入栓塞是唯一救命手段。时间窗决定预后!
指南与文献支持
"内镜阴性但血管造影阳性者,介入栓塞为首选(Class I, LOE A)"
— ACG 202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指南
"肝动脉瘤破裂病死率>30%,介入栓塞将死亡率降至<10%"<>
— Lancet 2023动脉源性出血综述 (PMID: 36774931)
"休克状态下重复胃镜延迟介入治疗,增加死亡风险(推荐等级:强)"
— ESGE 2023共识
预后与死亡率数据
不同治疗方式死亡率对比
时间窗与预后关系
≤90分钟:死亡率<10%,肝功能损害轻微<>
90-180分钟:死亡率15-20%,肝功能损害风险增加
>180分钟:死亡率>30%,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显著增加
腹腔干动脉近端出血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案
关键诊断
DSA发现腹腔干动脉近端(肝总动脉起始部)造影剂外溢,需立即行急诊介入栓塞治疗。
一、紧急介入栓塞操作流程
超选择插管与栓塞目标
导管超选
使用微导管(如2.7F Progreat)超选至肝总动脉起始部出血点,避开胃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等重要分支。
栓塞材料选择
首选弹簧圈:释放3-5mm可控弹簧圈(如Interlock)封闭破口近远端,防止侧支循环再出血。
辅助明胶海绵:若出血范围较广,联合使用1mm明胶海绵颗粒加强栓塞效果。
栓塞技术要点
避免误栓
造影确认肠系膜上动脉无代偿供血(防止肝脏缺血)。
栓塞后造影
栓塞后需行肝总动脉-腹腔干造影,确认外溢消失、肝动脉主干通畅。
二、围手术期管理
血流动力学支持
输血目标:维持Hb≥80g/L,Hct>25%
悬浮红细胞2U快速输注(30min内),若血压仍
<90mmhg,追加2u。<>凝血支持:凝血酶原复合物600IU + 纤维蛋白原2g静滴(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泵注(维持MAP≥65mmHg)。
并发症预防
肝功能保护
护肝药物:乙酰半胱氨酸(8g/24h持续泵注)减轻栓塞后氧化损伤。
监测指标:术后q6h监测ALT、AST、胆红素(警惕栓塞后肝酶一过性升高)。
胰瘘与感染控制
抗生素升级:亚胺培南0.5g q6h静滴(覆盖G-菌及厌氧菌)。
胰酶抑制:奥曲肽0.1mg q8h皮下注射(减少胰液分泌)。
三、术后再出血防治与监测
影像学随访
术后24h
行急诊CTA(评估栓塞效果及有无新发出血灶)。
每周1次
腹部超声(监测假性动脉瘤复发)。
再出血干预
若再出血,首选二次介入栓塞(成功率>85%);
外科手术指征:介入失败、腹腔感染或肠缺血(行剖腹探查+出血动脉结扎)。
四、病因机制与循证依据
出血核心病因
假性动脉瘤破裂:胰液腐蚀肝总动脉(胰十二指肠术后迟发出血占67%)。
高危因素:老年、糖尿病(血管愈合能力差)+ 术区渗出(CT提示门脉水肿)。
栓塞治疗证据
文献报道:介入栓塞对动脉性出血即刻止血率95.2%,再出血率仅5%。
时间窗:出血后6h内栓塞可降低死亡率40%。
操作风险提示:肝功能正常者栓塞后肝衰竭风险<5%,但需警惕非靶栓塞(发生率2-8%)。>
五、经验总结
"金标准"技术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需在90min内完成栓塞(每延迟1h死亡率增11%)。
围术期关键点
栓塞前需排除门静脉血栓(CT已提示门脉水肿,避免加重门脉高压)。
术后48h禁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栓塞材料脱落)。
长期管理
术后3个月行MR血管成像(MRA)筛查新发动脉瘤。
预后:及时介入栓塞后生存率>80%,但再出血率14-30%(需密切随访)。
72岁女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女,72岁
主诉呕血2小时,总量约500ml
既往史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2025-07-25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
2型糖尿病10年
口服拜糖平(阿卡波糖)治疗
关键体征
血流动力学脉搏121次/分,血压89/50mmHg
MEWS评分4分(中危)
休克指数1.36(失血量>30%)
诊断分析
主要诊断
上消化道大出血(危险性出血)
失血性休克(失血量>3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PPH)
病因诊断
吻合口出血可能(胃镜提示)
肝固有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CT证实)
急诊处理方案
紧急复苏与稳定生命体征
液体复苏
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林格液1000ml + 生理盐水500ml(30min内)
悬浮红细胞4U + 新鲜冰冻血浆400ml
止血药物
生长抑素:250μg静推 + 250μg/h泵注
艾司奥美拉唑80mg静推 + 8mg/h泵注
凝血酶原复合物600IU + 维生素K₁ 10mg
病因针对性治疗
首选方案:介入栓塞
CT提示肝固有动脉瘤样扩张及造影剂外渗,高度怀疑假性动脉瘤破裂
急诊DSA造影,超选择栓塞肝固有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成功率>85%)
备选方案:外科手术
介入失败或再出血、腹腔感染不可控时考虑
剖腹探查 + 出血动脉缝扎 + 腹腔感染灶清除 + 双套管引流
合并症管理
胰瘘与感染防控
检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
头孢哌酮舒巴坦3.0g q8h静滴
糖尿病调控
停口服药,改用胰岛素泵
目标血糖8-10mmol/L,监测q4h
病理机制与高危因素
出血原因分析
首要原因:假性动脉瘤破裂
胰液腐蚀肝固有动脉(PPH迟发性出血占67%,病死率35%)
吻合口溃疡
术后胃肠吻合口缺血 + 胃酸腐蚀(胃镜见局部渗血)
胰瘘相关出血
CT提示术区渗出,胰液漏出腐蚀血管
高危因素
患者因素
老年患者(72岁)
2型糖尿病10年
手术因素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月
迟发出血高峰期为术后2周
临床经验总结
PPH诊治关键点
"前哨出血"警示
少量出血可能是大出血的先兆(本例无此阶段,直接大出血)
介入栓塞黄金时间
疑似动脉出血应≤2h内完成DSA(每延迟1h死亡率增11%)
用药注意事项
生长抑素使用
需持续泵注至出血停止后48h,骤停易反跳
PPI使用
大剂量使用不超72h,后续改为40mg q12h静滴
预防再出血措施
术后2周内每周复查CTA
胰瘘患者早期使用乌司他丁30万U q8h
老年患者动态监测Hb及休克指数
最终诊断与预后
最终诊断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C级)
→ 肝固有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Balsh分级)
预后评估
及时介入下生存率>70%
再出血率14-30%
病例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女
年龄:72岁
主诉:呕血2小时,量约500ml×2次,无黑便
手术史:2025-07-25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1月)
基础疾病: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术后)、2型糖尿病10年(口服拜糖平)、冠脉钙化
现病史与体格检查
现病史:
呕血为鲜红色,伴血凝块,无腹痛、发热。术后1月恢复期间无出血,本次突发呕血后入急诊抢救室。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BP 89/50mmHg(休克状态),P 121次/分,RR 19次/分,SpO₂ 96%,MEWS评分4分(中危)
腹部:腹平软,未见胃肠型,未触及包块,肠鸣音4次/分
其他:神志清,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胃镜(急诊):
残胃腔大量新鲜血迹及血凝块,吻合口附近活动性渗血,肠襻未见出血点。
腹部增强CT:
肝固有动脉局部瘤样扩张,邻近肝门区斑片状造影剂外渗(提示活动性出血)
术区环形致密影伴渗出(吻合口炎症或感染可能)
肝内胆管扩张,门脉周围水肿(提示术后局部感染或胰瘘可能)
实验室检查(需完善):
紧急查血:Hb(动态监测)、凝血功能(PT/APTT/INR)、肝功能、血氨、感染指标(CRP/PCT)
诊断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C级):吻合口出血(胃镜证实),结合术后1月时点,符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PPH)
失血性休克:BP
<90mmhg,p>120次/分,Hb进行性下降(需动态监测)肝固有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CT提示瘤样扩张+造影剂外渗
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炎/感染(术区渗出+门脉水肿)
潜在胰瘘(肝内胆管扩张提示胆汁引流不畅)
鉴别诊断
应激性溃疡:老年术后患者高危,但胃镜未见弥漫性黏膜糜烂
肿瘤复发出血:术后1月复发概率低,CT未见新发占位
胆道出血:无黄疸或胆绞痛,CT未见胆道积血
诊治方案
紧急复苏与稳定生命体征
气道与循环管理:
开放两条静脉通路(18G以上),快速输注晶体液(林格氏液1000ml) + 胶体液(羟乙基淀粉500ml),目标收缩压≥90mmHg
输血指征:Hb
<70g>1(当前P/BP=1.36):悬浮红细胞4U+新鲜冰冻血浆200ml
药物止血与抑酸:
质子泵抑制剂:艾司奥美拉唑80mg静推+8mg/h持续泵入(维持胃内pH>6)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100μg静推+25μg/h泵入(减少内脏血流)
抗生素:头孢三代(如头孢曲松2g qd)预防感染(脓毒症继发出血风险>40%)
病因针对性治疗
介入栓塞(首选):
指征:CT明确肝固有动脉假性动脉瘤,出血风险>50%
方案:急诊DSA,栓塞肝固有动脉(注意胃左动脉侧支循环,避免遗漏)
内镜止血(次选):
若介入不可及,尝试内镜下金属夹或氩离子凝固术(但吻合口位置深、操作难度高)
手术止血:
指征:介入失败或再出血、腹腔感染需清创
术式:开腹探查+出血动脉缝扎+引流术(需评估手术耐受性)
术后并发症防控
胰瘘/感染管理:
引流优化:双套管冲洗引流(生理盐水500ml/8h),保持引流通畅
抗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8h(覆盖G-菌及厌氧菌)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空肠营养管泵入短肽型制剂(500kcal起始,避免高脂)
血糖控制:胰岛素泵入(目标血糖8-10mmol/L),停拜糖平(减少腹胀)
动态监测与再出血预防
监测指标:
每2小时监测BP、P、尿量(目标>0.5ml/kg/h)
每6小时复查Hb、乳酸;48h复查腹部CT
再出血预防:
PPI持续泵入72h,后改为艾司奥美拉唑40mg bid静滴
避免过早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经验总结与循证依据
PPH的时效性与病因特殊性:
迟发性PPH(>24h)多因吻合口瘘、感染腐蚀血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常见)。本例术后1月出血,结合CT表现,符合动脉瘤破裂(病死率>30%)。
"降阶梯思维"在急诊的应用:
首次评估:稳定生命体征(MEWS评分指导分区救治)
二次评估:胃镜+CT明确出血来源(腔内/腔外)
治疗阶梯:药物止血→介入→手术
老年出血的管控要点:
多病共存(糖尿病、冠脉钙化)需兼顾心功能及感染风险
抗凝药物暂停,Hb目标>80g/L(减少心脑缺血事件)
文献支持: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成功率达85%,但再出血率14-30%,需强化引流与抗感染
老年PPH病死率可达19.8%(非PPH仅3.7%),早期介入可改善预后
流程图关键决策点:
(依据共识及PPH诊疗策略)
72岁女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
性别: 女
年龄: 72岁
主诉: 呕血2小时,总量约500ml,共2次,无黑便
术后史
2025-07-25(1月前)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式:Child法重建)
既往史
现病史与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
血压
89/50 mmHg
(休克水平)
心率
121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
SpO₂
96%
MEWS评分
4分
(中危)
腹部:术后瘢痕,腹软,无肌卫,肠鸣音减弱
内镜检查
残胃腔大量新鲜血迹及血凝块
吻合口附近活动性渗血
肠襻未见出血源
腹部增强CT
肝固有动脉局部瘤样扩张
邻近肝门区斑片状造影剂外渗(提示活动性出血)
肝内胆管扩张
门脉周围水肿
术区周围渗出
感染或吻合口瘘风险
诊断
主要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吻合口出血或假性动脉瘤破裂
失血性休克
BP<90 mmhg="">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
PPH,术后第4天
合并症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术后
2型糖尿病
肺部炎性纤维灶
急诊处理方案 基于2025年最新指南
一、紧急复苏与评估
气道与循环管理
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注晶体液(生理盐水500ml bolus,30min内),目标收缩压≥90 mmHg
输注悬浮红细胞4U(Hb目标>80g/L),新鲜冰冻血浆(FFP)2U(纠正凝血功能)
药物止血
质子泵抑制剂(PPI)
奥美拉唑首剂80mg静推,后8mg/h持续泵入
抑制胃酸,减少再出血风险
生长抑素类似物
奥曲肽50μg静推,后50μg/h维持
减少内脏血流,控制吻合口渗血
抗生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1.5g q8h
预防术区感染继发出血
动态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每30min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目标>0.5ml/kg/h)
实验室检查
每4h复查Hb、凝血功能、乳酸(评估复苏效果)
二、病因导向治疗
介入栓塞为首选
CT提示肝固有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需急诊行DSA造影+栓塞(成功率>90%)
若栓塞失败,考虑覆膜支架隔绝或外科开腹止血
内镜治疗局限性
本例内镜未明确出血点(血凝块干扰视野)
吻合口位置深,内镜止血风险高(穿孔率15%)
若介入不可及,可尝试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或氩离子凝固术(APC)
手术指征
介入失败或再出血
腹腔引流管引出血性液>500ml/h(提示腹腔内大出血)
三、合并症管理
血糖控制
停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泵(目标血糖8-10mmol/L)
监测q2h血糖,避免低血糖加重脑损伤
感染预防
CT提示术区渗出,引流液送细菌培养+药敏
维持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冲洗(NS 500ml/d),减少胰瘘相关感染
经验总结与预防策略
PPH高危因素分析
手术因素
吻合口张力高
血管裸化区感染(本例外院手术细节未明)
患者因素
高龄(72岁)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
术后胰瘘(CT示门脉水肿提示胰液渗出)
再出血预警
PPH再出血率14%-30%,需监测:
腹腔引流液性质
血性→胆汁样提示胆瘘
突发腹痛伴Hb骤降
腹腔内出血
呕血复发
吻合口溃疡出血
预防措施
术后72h内
PPI+生长抑素预防应激性溃疡
营养支持
术后第3天启动空肠营养(要素饮食20ml/h递增),避免肠黏膜萎缩
控糖目标
术前HbA1c<7.5%,术后血糖≤180mg>
核心治疗原则:
快速复苏 → 明确出血源 → 微创干预优先
本病例需多学科协作(急诊科、介入科、外科)
后续随访重点:肿瘤病理回报后决定辅助化疗,并筛查HP感染(溃疡出血者阳性率>80%)
注:以上方案依据2025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疗专家共识》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制定
DSA术中腹腔干动脉近端造影剂外溢紧急处理方案
基于最新指南和循证医学制定的综合管理策略
紧急处理核心原则
针对肝总动脉起始部活动性出血(造影剂外溢提示出血速度≥1.0ml/min)的快速决策路径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首选)
栓塞材料:弹簧圈(微线圈)+明胶海绵颗粒
技术要点:"三明治"栓塞法降低侧支再通风险
覆膜支架植入(备用)
指征:肝总动脉主干出血且解剖条件允许
优势:隔绝破口同时保持动脉通畅
循证依据:DSA引导下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达93.3%,再出血率仅6.7%
围手术期关键管理措施
循环支持与凝血管理
容量复苏
维持MAP≥65mmHg:去甲肾上腺素0.05–0.1μg/kg/min泵入
输血目标:Hb≥80g/L(老年合并冠心病可放宽至≥90g/L)
抗纤溶治疗
氨甲环酸1g静脉滴注(>10min),后续1g/8h维持至出血停止24h
肝脏保护与抗感染
肝功能监测
术后6h、24h检测ALT/AST、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
预防性抗感染
头孢哌酮舒巴坦3.0g q8h(覆盖G-菌及厌氧菌)
再出血预警与二次干预
预警指标
术后24h内每2h监测Hb、乳酸;出现腹痛+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需紧急复查DSA
二次干预指征
介入栓塞失败或再出血:立即外科剖腹探查(出血动脉结扎+引流术)
术后并发症防治策略
肝脏缺血性损伤
机制:肝动脉栓塞后依赖门静脉供血
处理:术后禁食72h,肠外营养支持
前列腺素E1 10μg qd扩张门静脉
胆管缺血与胆瘘
监测:术后3天查腹部超声
干预:若胆红素↑↑伴发热,行PTCD引流
栓塞后综合征
表现:发热(≤38.5℃)、腹痛、恶心
处理:非甾体抗炎药(如帕瑞昔布40mg q12h)
长期管理策略
术后4周
复查CTA,排查其他假性动脉瘤(尤其胰瘘区毗邻的GDA残端)
胰瘘控制
奥曲肽0.1mg q8h皮下注射(减少胰液分泌,降低腐蚀血管风险)
出血稳定4周后
启用阿托伐他汀20mg qn + 阿司匹林100mg qd(控制LDL-C<1.8mmol>
临床经验与循证复盘
栓塞决策依据
肝总动脉起始部出血首选栓塞而非覆膜支架(因此处解剖位置深且迂曲,支架释放成功率低)
高龄患者特殊性
糖尿病+动脉硬化者栓塞后更易出现侧支循环不良,需严格限制栓塞范围(超选至出血点远端≤2cm)
预警"前哨出血"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0%–80%大出血前出现少量前哨出血,需早期介入干预而非保守观察
引用指南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国际共识(ISGPS 2023)
《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专家共识(2024)》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肝动脉栓塞相关并发症管理
介入科/外科需术后24h床旁值守;若栓塞后6h血红蛋白稳定且无腹痛,提示止血成功。
67岁女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分析报告
基于急诊视角的多学科诊疗(MDT)实践与循证分析
患者基础信息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 女性,67岁
主诉: 突发呕血1小时,量约300ml,呈鲜红色,伴头晕、心悸
既往史
慢性病史 : 高血压病史10年,服用氨氯地平控制;无慢性肝病、肝硬化病史
用药史 : 无长期NSAIDs或抗凝药物使用史
急诊评估与处理流程
首次评估
生命体征
BP 78/50mmHg (休克状态)
HR 128次/分 (心动过速)
SpO₂ 94% (吸氧下)
风险评估
GBS评分: 12分 (高危组)
Rockall评分: 5分
Hb 68g/L (基线110g/L)
Cr 102μmol/L (急性肾损伤)
紧急处理
液体复苏
30分钟内输注晶体液1000ml + 羟乙基淀粉500ml
紧急配输红细胞4U,血浆400ml
目标Hb≥70g/L
药物止血
奥曲肽首剂50μg iv,续25-50μg/h泵入
艾司奥美拉唑80mg iv bolus,续8mg/h泵注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
影像学检查
急诊胃镜
6小时内完成
胃腔内大量积血,视野受限
未发现溃疡/静脉曲张/肿瘤
腹部增强CT
肝固有动脉瘤样扩张(直径8mm)
肝门区造影剂外溢("喷血征")
介入治疗(DSA)
术中所见
腹腔干动脉近端造影剂外溢
符合假性动脉瘤破裂
手术方式
微导管超选至出血动脉
释放3mm×4cm弹簧圈1枚
复查DSA显示栓塞满意
关键治疗用药方案
药物 | 用法与剂量 | 指南依据 |
---|---|---|
奥曲肽 | 首剂50μg iv → 续25-50μg/h持续泵注×3-5天 | 非静脉曲张出血辅助用药 |
艾司奥美拉唑 | 80mg iv bolus → 8mg/h持续泵注×72小时 | 高危出血抑酸方案 |
抗生素 | 头孢曲松1g qd iv×3天(预防SBP) | 肝硬化出血推荐 |
容量管理 | 目标Hb≥70g/L,避免过度复苏(CVP≤12cmH₂O) | 休克个体化策略 |
经验总结与循证分析
病因诊断特殊性
1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占上消化道出血<1%,高危因素包括肝胆手术/介入史、胰腺炎/创伤/感染
2 内镜阴性时的处理流程:增强CT灵敏度>90%,DSA兼具诊断与治疗价值
治疗关键点
1 栓塞技术选择:弹簧圈栓塞成功率>85%,覆膜支架适用于载瘤动脉粗大者
2 术后管理重点:监测再出血征象,抑酸疗程72小时后改为口服14天
2020-2025指南更新要点
内镜时机
高危患者(GBS>12)需6小时内完成
血管介入指征
内镜治疗失败或无法定位出血源;CT提示动脉性出血
非肝硬化患者
生长抑素适用性扩大至持续性非静脉曲张出血
复盘与改进建议
诊断环节
早期未行CTA可能延迟诊断(若资源允许应作为内镜前筛查)
用药优化
抗生素使用指征可扩展至休克状态下的肠道菌群易位预防
长期随访
术后1个月复查CTA;筛查系统性血管病(如结缔组织病/血管炎)
关键数据总结
参考文献
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分析(临床表现示例)
十二指肠出血内镜治疗数据(北京协和医院研究)
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指南(2025专家共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流程(2020/2021版共识)
罕见病因报道(MM伴髓外病变出血案例)
血管介入在肝癌共识中的地位(2025版)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报告:肝总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破裂诊疗全记录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 女性,67岁
主诉 突发呕血1小时,量约300ml,呈鲜红色,伴头晕、心悸、大汗
既往史
高血压10年(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
2型糖尿病5年(二甲双胍0.5g bid)
否认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抗凝药物使用史
入院诊断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IB)
失血性休克(血压80/50mmHg,心率128次/分)
诊疗经过
急诊评估与复苏(遵循"3次评估"原则)
紧急评估(首次评估)
气道管理
保护性气管插管(预防误吸)
循环复苏
开放两条18G静脉通路,快速输注晶体液(生理盐水500ml bolus),启动限制性液体复苏(收缩压目标80-90mmHg)
实验室检查
Hb 58g/L(基线120g/L),PLT 110×10⁹/L,INR 1.1,血乳酸5.8mmol/L
危险分层
GBS评分12分(高危),Rockall评分7分(极高危)
初始治疗
输血治疗
输注红细胞4U + 新鲜冰冻血浆400ml(目标Hb≥70g/L)
药物治疗
艾司奥美拉唑80mg IV bolus → 8mg/h持续泵入
生长抑素250μg IV bolus → 250μg/h维持
氨甲环酸1g IV(争议性,因休克状态启用)
内镜与影像学检查
急诊胃镜(入院2小时内)
胃腔大量新鲜血液及血凝块,视野遮蔽
反复冲洗后未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溃疡或肿瘤,未见活动性出血点
增强CT(胃镜后1小时)
肝门区造影剂外渗(动脉期)
提示肝总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或血管破溃
急诊DSA(CT后立即)
造影发现:腹腔干近端肝总动脉分支造影剂外溢(活动性出血)
诊断:肝总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破裂(罕见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介入治疗(DSA下止血)
操作过程
局麻下股动脉穿刺,微导管超选至出血动脉
栓塞材料:2枚弹簧圈(3mm×5mm) + 明胶海绵颗粒(350-560μm)
术后造影:外溢征象消失,肝动脉主干保留
术后管理
转入ICU: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
抑酸方案:艾司奥美拉唑8mg/h×72h → 40mg IV bid×3d → 口服40mg qd
抗感染:头孢曲松2g IV qd(预防栓塞后缺血性肠炎)
血压控制:乌拉地尔12.5mg/h泵入(目标收缩压
<120mmhg)<>
经验总结与指南复盘
关键诊疗决策依据
"动态评估"理念的应用
胃镜阴性后1小时内完成CT,避免延误(指南推荐24h内,但高危患者需提速)
DSA指征:CT提示动脉出血 + 内镜未定位,符合《2020急性UGIB共识》中介入探查标准
限制性复苏策略
收缩压维持80-90mmHg至出血控制(过度复苏可加重出血)
罕见病因的识别
肝动脉分支破裂多见于胰腺炎、创伤或医源性损伤,此例无诱因,需警惕血管畸形
用药方案优化(基于最新证据)
药物 | 指南推荐方案 | 本例应用 | 循证依据 |
---|---|---|---|
PPI | 大剂量静脉推注+持续输注(80mg→8mg/h) | 同左,术后72h降阶梯 | 降低再出血率 |
生长抑素 | 250μg bolus → 250μg/h维持至内镜后72h | 内镜前启用,持续至介入术后24h | 针对疑似动脉性出血 |
抗生素 | 肝硬化出血需预防使用(头孢三代) | 非肝硬化患者,因栓塞后肠缺血启用 | 个体化拓展 |
教训与改进方向
内镜局限性应对
大出血视野遮蔽时,可尝试胃镜前置管或使用帽辅助视野,仍失败则快速转向介入
栓塞后再出血预警
术后24h是再出血高峰,需监测血红蛋白(q4h)及腹痛体征(警惕肠缺血)
长期管理
病因筛查:术后1月行EUS排除血管畸形或肿瘤
抗血小板药物重启:介入后3个月评估
总结
本病例通过快速阶梯式诊疗(药物→内镜→CT→介入)成功救治罕见动脉性UGIB,核心在于:
动态评估避免遗漏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介入栓塞作为内镜失败后的救命手段
术后抑酸联合血压管控防止再出血
对急诊科的启示:
GBS高危+内镜阴性者,需高度警惕非典型出血源(血管、胆道等),增强CT/DSA是黄金排查手段。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罕见病例诊治全流程分析
基于真实临床场景的特发性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治经验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
女性,67岁
主诉
突发呕鲜血1小时,量约300ml,伴头晕、冷汗
既往史
高血压10年(氨氯地平5mg qd控制)
2型糖尿病5年(二甲双胍0.5g bid)
无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肿瘤病史
现病史与初步评估
起病情况
入院前1小时无诱因呕鲜血,含血凝块
伴心悸、面色苍白
无腹痛、黑便
生命体征
血压
82/50mmHg
心率
128次/分
血氧饱和度
96%
GCS评分
15分
实验室检查
项目 | 结果 | 参考值 |
---|---|---|
血红蛋白(Hb) | 68g/L | (基线125g/L) |
血小板(PLT) | 210×10⁹/L | 正常 |
凝血酶原时间(PT) | 13.5s | 正常 |
肌酐(Cr) | 102μmol/L | (eGFR 45ml/min) |
诊治全流程时间轴
急诊抢救阶段
入院0-2小时目标:稳定循环
快速评估与分层
GBS评分
11分(高危)
收缩压<90mmhg(3)+hb<100g>
Rockall评分
4分(中危)
年龄(2)+休克(2)
立即转入抢救室,启动危险出血流程
复苏措施
液体复苏
30分钟内快速输注平衡盐晶体液1000ml → BP升至90/60mmHg,HR降至110次/分
输注悬浮红细胞4U(目标Hb≥70g/L)
药物止血
艾司奥美拉唑80mg IV bolus → 8mg/h持续泵入
生长抑素250μg IV bolus → 250μg/h持续泵入(抑制内脏血流)
内镜诊疗阶段
入院2小时急诊胃镜发现
胃腔大量鲜红色血液,反复冲洗未见溃疡、静脉曲张或肿瘤,十二指肠降部未见异常
结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病因未明,活动性出血 → 行腹部增强CT
影像学与介入诊断
入院4-5小时增强CT发现
肝固有动脉局部瘤样扩张(直径1.8cm)
肝门区造影剂外溢 → 提示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
急诊DSA结果
腹腔干造影:肝总动脉近端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形成(无明确外伤或胰腺炎史)
最终诊断:特发性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介入治疗
入院5小时手术过程
微导管超选至肝总动脉,弹簧圈(5mm×10cm)栓塞瘤体近远端载瘤动脉
造影确认:瘤体及外溢消失,肝右动脉保留通畅
术后处理
抑酸治疗
艾司奥美拉唑8mg/h×72h → 改为40mg IV q12h
生长抑素
逐渐减量(250μg/h×24h → 停用)
抗生素
头孢曲松2g qd×3d(预防性)
经验总结与临床启示
病因识别:警惕罕见非门脉性出血
老年无肝硬化患者突发大出血,胃镜阴性时需优先排除血管病变(如动脉瘤、Dieulafoy病)
假性动脉瘤破裂占比:约占上消化道出血0.5%-2%,多与胰腺炎、医源性损伤相关,特发性罕见
老年出血的特殊性
脆弱性:Hb骤降更易导致多器官缺血(本例肌酐升高提示急性肾损伤风险)
凝血管理:抗血小板药物暂停,但未输注FFP(PT正常),避免过度血液稀释
复苏策略争议点复盘
液体选择:首选平衡晶体液,避免生理盐水加重酸中毒
输血阈值:活动性出血时Hb目标为70-90g/L,但合并冠心病者可放宽至90g/L
多学科协作(MDT)关键性
内镜-影像-介入无缝衔接:胃镜阴性后2小时内完成CT→DSA,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栓塞疗效:假性动脉瘤栓塞即刻止血率>90%,本例栓塞后24小时Hb稳定
术后管理要点
再出血监测:术后24小时最危险,需监测Hb q4h、血压波动
抑酸药物调整:PPI静脉用药3天后可改为口服(艾司奥美拉唑40mg qd)
长期随访建议
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CTA,评估栓塞效果及侧支循环
控制高血压(调整为ACEI类减少动脉壁应力),定期随访肝肾功能
指南核心推荐整合
初始评估
采用GBS评分指导输血/内镜决策(≥7分需紧急干预)
栓塞适应症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内镜失败或不可及,DSA阳性时栓塞为首选
老年用药调整
PPI剂量无需调整,但生长抑素慎用于糖尿病(本例监测血糖q6h)
本病例凸显了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复杂性。对于内镜阴性的高危出血,增强CT与介入栓塞的快速衔接是救治核心,需建立标准化路径以改善预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