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无涯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admin 6 0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基于《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2021)及最新临床实践

病因机制

病原体特征

  •                            汉坦病毒(Hantavirus),属布尼亚病毒科

  •                            单股负链RNA病毒

  •                            对热、酸及消毒剂(乙醇、碘伏)敏感

传播途径

  •                            主要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等)

  •                            主要途径:排泄物(尿、粪、唾液)形成气溶胶

  •                            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直接损伤血管并诱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变性坏死。

肾脏病变最显著,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间质水肿出血,严重者并发急性肾衰竭。

临床表现(典型五期经过)

1. 发热期(3~7天)

典型症状

  •                                        高热(39~40℃)

  •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                                        "三红"(颜面、颈、胸部潮红,酒醉貌)

伴随症状

  •                                        出血倾向(腋下瘀点、结膜出血)

  •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2. 低血压休克期(第4~6病日)

  •                                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                                血压下降(收缩压

    <90mmhg),脉压差<30mmhg<>
  •                                四肢厥冷、意识障碍

3. 少尿期(第5~8病日)

主要表现

  •                                        尿量

    <400ml>
  •                                        高血容量综合征(水肿、高血压)

实验室异常

  •                                        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

  •                                        氮质血症(BUN、Cr升高)

4. 多尿期(第9~14病日)

  •                                尿量>2000ml/日,可达8000ml以上

  •                                易脱水、低钾

5. 恢复期(1~3个月)

  •                                尿量正常,肾功能逐渐恢复

  •                                少数遗留高血压或肾功能障碍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疫区活动史

临床特征

发热期"三痛""三红"、五期病程演变

实验室确诊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病毒RNA阳性

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常规

  •                                    白细胞升高(>10×10⁹/L)

  •                                    异型淋巴细胞比例>7%

  •                                    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                                    蛋白尿(+++以上)

  •                                    可见膜状物或包涵体

血清学

  •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发病3~5天后)

  •                                    病毒RNA阳性(RT-PCR)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三早一少"

早发现

早休息

早治疗

少搬动

1. 发热期治疗

抗病毒治疗

  • 利巴韦林15mg/kg/d

  • 50kg=750mg/d

  • 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小时)

  • 疗程3~5天

补液治疗

  • 平衡盐液1000~1500ml/d

  • 生理盐水500ml+5%葡萄糖1000ml

  • 预防休克

对症处理

  • 高热予物理降温

  • 禁用发汗退热药(加重休克风险)

2.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扩容治疗

  • 快速输注平衡盐液1000ml/h

  • 胶体液(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或白蛋白20g)

血管活性药

  • 多巴胺5~10μg/kg/min泵入

  • 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

3. 少尿期治疗

限水限钠

  • 入量=前日尿量+500ml

  • 以葡萄糖液为主

利尿治疗

  • 呋塞米20~200mg静脉推注

  • 无效时联用多巴胺2~3μg/kg/min扩张肾血管

透析指征

  • 无尿>2天

  • BUN>42.8mmol/L

  • 高钾(K⁺>6.5mmol/L)

  • 肺水肿

4. 多尿期治疗

  •                                补液量为尿量的2/3

  •                                口服补钾3~6g/d

  •                                预防脱水及低钾血症

鉴别诊断

发热性疾病

  • 流感

    无出血、肾损,白细胞正常或减低

  • 败血症

    血培养阳性,无分期病程

  • 钩端螺旋体病

    腓肠肌压痛、黄疸,血清学检测确诊

出血性疾病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无发热、肾衰竭,骨髓象异常

肾脏疾病

  • 急性肾炎

    链球菌感染史,无出血热典型分期

急腹症

  • 阑尾炎/胆囊炎

    局限性压痛,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抢救病例

病例资料

基本信息

  • 男性,45岁,农民

  • 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硝苯地平控制)

  • 田间劳作时接触鼠类

主诉

发热5天,意识模糊1天,无尿12小时

现病史

第1~3天

  • 高热(40℃)、头痛、腰痛

  • 当地诊所予"退热药"(具体不详)

  • 热退后症状加重

第4天

  • 血压降至80/50mmHg

  • 四肢湿冷

  • 尿量

    <400ml<>

第5天

  • 意识模糊

  • 皮肤大片瘀斑

  • 呕血200ml,无尿

查体与辅助检查

查体

  • BP 70/40mmHg,HR 120次/分,昏迷状态

  • 全身瘀斑,球结膜水肿

  • 双肺湿啰音,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 25×10⁹/L

异淋15%

Plt 25×10⁹/L

生化

K⁺ 6.8mmol/L

Cr 650μmol/L

BUN 45mmol/L

凝血

PT 22秒

D-二聚体 15mg/L

血清学

汉坦病毒IgM(+)

诊治经过

休克期抢救(入院0~6小时)

液体复苏
  • 生理盐水1000ml +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快速静滴(150ml/min)

  • 5%碳酸氢钠125ml 静滴纠正酸中毒(pH

    <7.2)<>
血管活性药
  • 多巴胺10μg/kg/min + 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 泵入

  • 维持MAP>65mmHg

抗病毒
  • 利巴韦林750mg(15mg/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 静滴(1小时输完)

少尿期综合处理(第6~48小时)

限水
  • 每日入量=前日尿量+500ml(以10%葡萄糖为主)

利尿降钾
  • 呋塞米200mg 静推,无效后改持续泵入(5mg/h)

  • 10%葡萄糖酸钙20ml 缓推 + 胰岛素10U加入50%葡萄糖50ml 静滴降钾

血液净化
  • 无尿+高钾+肺水肿,行CVVH(连续性静脉滤过)

  • 血流速150ml/min,置换液流速2000ml/h

多器官支持(第3~5天)

呼吸支持
  • 因肺水肿予气管插管,PCV模式(PEEP 10cmH₂O)

DIC治疗
  • 新鲜冰冻血浆400ml + 血小板1治疗量 静滴

  • 肝素5U/kg/h 泵入(维持APTT 50~70秒)

止血
  • 奥美拉唑40mg + 生理盐水100ml 静滴(q12h)预防应激性溃疡

转归

第7天

进入多尿期(尿量3500ml/日),停透析

第14天

尿量恢复至2000ml,转普通病房

随访3个月

肌酐恢复至120μmol/L

救治经验总结

1. 早期识别危重指征

热退后休克、血小板<30×10⁹>

2. 休克期扩容策略

先晶体后胶体,1小时内输入1000~1500ml,结合血管活性药维持灌注

3. 少尿期综合管理

  • 严格限水,避免盲目补液加重肺水肿

  • 高钾血症需"钙剂+胰岛素+透析"三联处理

  • 血液净化指征放宽(无需等待无尿2天)

4. 多学科协作

肾内科(透析)、ICU(呼吸支持)、血液科(DIC)联合救治

5. 并发症预防

  • 抗凝与出血平衡:肝素用量以APTT监测为准

  • 预防继发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广谱抗生素滥用



标签: 流行性出血热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