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系统总结及危重抢救病例分析
结合最新指南(WHO、中国2024版诊疗方案及2025儿童专家共识)
病因机制
病原体
登革病毒(DENV),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含4个血清型(DENV-1~4),我国以DENV-1、2为主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发病机制
1. 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引发两次病毒血症
2.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血管通透性↑→血浆渗漏、血液浓缩
3. 重症机制:二次感染异型病毒时,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导致细胞因子风暴、血管渗漏及休克
临床表现(病程分三期)
急性发热期(3~7天)
突发高热(>39℃)、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断骨热")
皮疹:充血性斑丘疹或"皮岛样"皮疹(四肢为主)
出血倾向:瘀点、鼻衄、牙龈出血
极期(病程4~8天)
血浆渗漏:胸腹腔积液、血液浓缩(Hct↑≥20%)
严重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
休克:脉压差<20mmhg,肢冷、烦躁(登革休克综合征)<>
恢复期(2~3天)
渗液重吸收,可出现瘙痒、心动过缓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疫区居留/旅行)+ 发热 + 以下≥2项:
头痛/眼眶痛
肌肉关节痛
皮疹
白细胞减少
任何出血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以下任一实验室证据:
NS1抗原阳性(发病≤7天)
登革病毒RNA阳性(RT-PCR)
血清IgM阳性(发病≥5天)或IgG滴度4倍升高
重症诊断标准
符合任一项:
严重出血(呕血、咯血、颅内出血等)
休克(收缩压
<90mmhg,或脉压差<20mmhg)<>器官衰竭(肝、脑、心、肾)
治疗方案
轻症治疗
退热
对乙酰氨基酚(成人≤4g/日;儿童10~15mg/kg/次,Q6h),禁用NSAIDs(加重出血)
补液
口服补液为主,监测Hct及尿量
重症抢救关键
1. 液体复苏(黄金6小时)
首选晶体液: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
方案:
起始20ml/kg/h ×1h(50kg患者:1000ml/h)
后10ml/kg/h ×2h(500ml/h)
后5ml/kg/h ×3h(250ml/h)
目标:尿量≥0.5ml/kg/h + Hct↓ + 生命体征稳定
2. 出血处理
血小板<20×10⁹>
凝血功能障碍:新鲜冰冻血浆10~15ml/kg(50kg:500~750ml)
3. 休克管理
白蛋白(20%)100~200ml快速输注(若晶体液无效)
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0.05~0.3μg/kg/min(需中心静脉通路)
4. 器官支持
肝衰竭: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 + 50mg/kg持续输注)
脑病:甘露醇0.5~1g/kg脱水
鉴别诊断
疾病 | 关键鉴别点 |
---|---|
基孔肯雅热 | 关节痛更剧烈且持续,罕见血浆渗漏/出血 |
疟疾 | 寒战-高热-出汗周期,血涂片见疟原虫 |
钩端螺旋体病 | 腓肠肌压痛、肝肾损害突出,青霉素有效 |
麻疹 | 卡他症状、柯氏斑,皮疹从头向躯干蔓延 |
登革热危重抢救病例(假设体重50kg)
病例资料
既往史
2年前曾患登革热(血清型不明),无慢性病
主诉
发热4天,腹痛、呕吐1天,意识模糊2小时
现病史
4天前高热(40℃),头痛、全身痛,外院诊断"登革热"(NS1+),予口服补液、对乙酰氨基酚
1天前热退后再次高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咖啡样物,尿量减少(
<400ml>2小时前出现烦躁、意识模糊,急诊就诊
查体
T 38.5℃,P 130次/分(微弱),R 28次/分,BP 70/40mmHg
嗜睡,四肢湿冷,全身瘀斑,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
束臂试验强阳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2.1×10⁹/L,Hct 52%(基线35%),PLT 18×10⁹/L
凝血:PT 22s,APTT 65s,Fib 1.0g/L,D-二聚体 15mg/L
生化:ALT 320U/L,Cr 180μmol/L,乳酸 5.8mmol/L
腹部超声:大量腹水,肝脾肿大
诊断
重症登革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 登革出血热)
DIC、急性肝损伤、急性肾损伤
抢救方案
1. 液体复苏(第一条静脉通路)
0.9%生理盐水1000ml(20ml/kg)快速输注(30分钟内)
后改为生理盐水500ml + 20%白蛋白100ml,输注速率250ml/h(5ml/kg/h)
2. 纠正凝血障碍(第二条静脉通路)
血小板5U(1U/10kg) + 新鲜冰冻血浆750ml(15ml/kg),输注时间2小时
3. 血管活性药(中心静脉通路)
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起始(5μg/min),滴定至BP≥90/60mmHg
4. 器官支持
N-乙酰半胱氨酸:首剂150mg/kg(7.5g) + 50mg/kg(2.5g)持续12小时(溶于5%葡萄糖500ml)
甘露醇:125ml(0.5g/kg)快速静滴(20分钟内)
5. 出血控制
奥美拉唑40mg + 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Q12h(抑酸)
氨甲环酸1g + 5%葡萄糖100ml静滴Q8h(抗纤溶)
转归
6小时后休克纠正(BP 105/65mmHg),尿量恢复(50ml/h)
24小时后PLT升至52×10⁹/L,Hct降至40%
第5天转入普通病房,第10天出院
救治经验总结
1. 液体管理核心
黄金6小时是关键,晶体液快速扩容后需根据Hct调整,避免过度补液致肺水肿
白蛋白用于晶体液无效时,可更好维持胶体渗透压
2. 出血防控要点
血小板输注指征:PLT
<20×10⁹>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降低出血死亡率(WHO 2023建议)
3. 重症预警指标(需提前干预)
持续腹痛、呕吐、Hct骤升、PLT速降、乳酸升高
4. 避免常见错误
禁用糖皮质激素(增加继发感染风险)
二次感染患者即使PLT>20×10⁹/L,若Hct↑≥20%仍需积极扩容
参考文献
国家卫健委《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中华医学会《儿童登革热专家共识(2025)》
WHO登革热指南(2023)
标签: 登革热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