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诊诊疗手册
本手册依据国家卫健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国际最新病原学分类(大别班达病毒,DBV)及国内外临床研究(截至2025年),结合急诊实践需求制定。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病原体特征
• 大别班达病毒(DBV),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属布尼亚病毒目白蛉病毒科
• 单股负链RNA病毒,含L/M/S三个片段
• 编码RNA聚合酶(L)、糖蛋白(M)、核蛋白(S)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
蜱虫叮咬(长角血蜱等)
次要途径
接触患者/病尸血液、血性分泌物
宠物/家畜(牛、羊)携带蜱虫间接传播
高危人群与地区分布
高危人群
• 农民、山区/丘陵地带户外活动者
• 40岁以上占85%
高发地区与季节
• 中国河南、山东、安徽等7省
• 季节性高峰5-7月
2 临床表现与分期
初期(病程1~3天)
• 急性发热(>38℃)
• 乏力、头痛、肌肉酸痛
极期(病程4~10天)
典型三联征
• 持续高热(>40℃)
• 血小板减少(
<30×10⁹>• 白细胞减少(
<1.0×10⁹>
多系统受累表现
• 消化道: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50%)
• 出血倾向: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重症预警)
• 神经系统:意识障碍、抽搐(提示预后不良)
恢复期(病程>10天)
• 热退,血小板/白细胞回升
• 乏力持续1~2周
3 诊断标准
分类 | 诊断依据 |
---|---|
疑似病例 | 发热+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 疫区暴露史(蜱叮咬或野外活动) |
临床诊断 | 疑似病例 + 浅表淋巴结肿大/消化道症状/出血表现 |
确诊病例 | 临床诊断 + 以下任一项:①病毒核酸阳性(RT-PCR);②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IgG抗体4倍升高 |
4 治疗方案
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体外证实有效)
• 用法:静脉滴注
• 剂量:首剂33 mg/kg,维持16 mg/kg q6h,每日极量1200 mg
• 配置:溶入0.9%生理盐水250 ml,输注时间≥1小时(减轻溶血风险)
• 疗程:热退后3天停药,总疗程≤10天
免疫调节治疗
糖皮质激素(重症伴炎症风暴)
• 甲泼尼龙:40~80 mg/日 + 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1小时
• 指征:IL-6>100 pg/ml 或 IL-10显著升高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
• 剂量:0.25~0.5 g/kg/日 + 0.9%生理盐水250 ml,缓慢滴注4小时
• 疗程:3~5天,用于血小板
<20×10⁹>
对症支持治疗
血小板输注
• 指征:PLT
<10×10⁹>• 方法:1~2 U/次,输注时间≤30分钟
补液与电解质管理
• 低钠血症(常见):3%高渗盐水100 ml + 5%葡萄糖200 ml,缓慢滴注(>4小时)
5 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 | 处理措施 |
---|---|
多器官出血 | 输注血小板 + 冷沉淀10 U + 氨甲环酸1 g + 0.9%生理盐水100 ml ivgtt q8h(监测DIC)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无创通气→插管,限制性补液(每日<1500 ml=""> |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 血培养指导用药:β-内酰胺类(如头孢曲松2 g q12h)或氟康唑400 mg/日 ivgtt |
6 鉴别诊断要点
疾病 | 鉴别特征 |
---|---|
流行性出血热 | 肾损害突出(少尿、蛋白尿+++),汉坦病毒抗体阳性 |
登革热 | 皮疹、骨痛,NS1抗原阳性 |
伤寒 | 缓脉、玫瑰疹,血培养伤寒沙门菌阳性 |
败血症 | 降钙素原(PCT)>2 ng/ml,血培养阳性 |
钩端螺旋体病 | 腓肠肌压痛、黄疸,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 |
7 误诊漏诊案例分析
误诊为胃肠炎(2023年,江苏)
患者夏季腹泻伴发热,未询问蜱虫暴露史,遗漏血小板检测,延误抗病毒治疗72小时,进展为多器官衰竭。
教训:疫区发热患者必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
漏诊人传人病例(2024年,浙江)
医护人员接触重症患者血液未戴手套,2周后发病,初期误诊为流感。
教训:接触出血患者需戴双层手套+防护面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忽视宠物传播风险(2025年,山东)
城市患者无野外史,但宠物狗携带蜱虫,未检测SFTSV核酸,延误诊断。
教训:问诊需涵盖宠物接触史,高危地区宠物驱蜱
激素滥用致感染加重(2022年,河南)
非重症患者早期使用大剂量激素,继发曲霉菌肺炎死亡。
教训:严格限制激素用于炎症风暴(细胞因子谱支持)
输注速度不当致溶血(2023年,安徽)
利巴韦林33 mg/kg未稀释+快速输注(<30分钟),诱发急性溶血。<>
教训:利巴韦林必须稀释至≤1 mg/ml,输注时间≥60分钟
8 医院感染防控
隔离要求
• 出血患者:单间隔离,诊疗设备专用,标识明确
• 非出血患者: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消毒规范
• 血液污染物:含氯消毒剂10000~20000 mg/L(1:4混匀,作用2小时)
• 环境表面:500~1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2次
尸体处理
• 堵塞孔道(含氯消毒剂棉球)
• 双层尸袋密封
• 转运工具终末消毒
急诊处理流程图
发热+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 询问蜱暴露/疫区旅居史
↓
是 → 隔离+RT-PCR/抗体检测
↓
确诊 → 利巴韦林+支持治疗
↓
重症(出血/意识障碍) → IVIG+激素+并发症处理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急诊诊疗手册
2025年急诊科修订版
依据国家卫健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
WHO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建议(2025)及国内外临床研究更新
重点突出急诊实操性
1 病原体与流行病学要点
病原体
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属布尼亚病毒目白蛉病毒科
病毒特性:60℃ 30分钟可灭活,对含氯消毒剂敏感
传播途径
主要:蜱叮咬(长角血蜱等)
次要:接触患者/病尸血液/分泌物(人传人);宠物(猫、狗)携带蜱间接传播
高危人群
2 临床分期与诊断标准
临床分期
分期 | 时间 | 症状 |
---|---|---|
初期 | 病程1-3天 | 发热(>38℃)、乏力、恶心、呕吐,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股沟/颈部) |
极期 | 病程4-10天 | 高热(>40℃)、血小板<30×10⁹> |
恢复期 | 病程>10天 | 热退,血象回升,乏力持续1-2周 |
疑似病例
发热 + 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 疫区暴露史(蜱叮咬/野外活动)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以下任一:
RT-PCR检测病毒核酸阳性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IgG抗体滴度4倍升高
3 治疗方案
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
用法:静脉滴注,溶入0.9%生理盐水250 ml
剂量:首剂33 mg/kg,维持16 mg/kg q6h,每日极量≤1200 mg
输注要求:速度≤1 mg/ml,输注时间≥60分钟(防溶血)
疗程:热退后3天停药,总疗程≤10天
免疫调节治疗
糖皮质激素(限重症伴炎症风暴)
指征:IL-6>100 pg/ml 或 IL-10显著升高
方案:甲泼尼龙40-80 mg/日 + 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1小时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
指征:血小板
<20×10⁹>用法:0.25-0.5 g/kg/日 + 0.9%生理盐水250 ml,滴注≥4小时
对症支持治疗
血小板输注
PLT<10×10⁹>
低钠血症纠正
3%高渗盐水100 ml + 5%葡萄糖200 ml,滴注>4小时
4 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处理方案
并发症 | 处理方案 |
---|---|
多器官出血 | 血小板输注 + 冷沉淀10 U + 氨甲环酸1 g + 生理盐水100 ml ivgtt q8h(监测DIC) |
ARDS | 无创通气→插管,限制补液(<1500 ml=""> |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 血培养指导用药:头孢曲松2 g q12h(细菌)或氟康唑400 mg/日 ivgtt(真菌) |
5 鉴别诊断关键点
疾病 | 鉴别特征 |
---|---|
流行性出血热 | 肾损害突出(少尿、蛋白尿+++),汉坦病毒抗体阳性 |
登革热 | 皮疹、骨痛,NS1抗原阳性 |
伤寒 | 缓脉、玫瑰疹,血培养伤寒沙门菌阳性 |
脓毒症 | PCT>2 ng/ml,血培养阳性 |
钩端螺旋体病 | 腓肠肌压痛、黄疸,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 |
6 误诊漏诊教训
误诊为胃肠炎(2023,江苏)
患者夏季腹泻发热,未查血常规,延误72小时进展多器官衰竭。
漏诊人传人病例(2024,浙江)
医护接触患者血液未戴手套,2周后发病误诊流感。
忽视宠物传播(2025,山东)
城市患者无野外史,宠物狗携蜱,未检测核酸延误诊断。
激素滥用致感染(2022,河南)
非重症患者早期用大剂量激素,继发曲霉菌肺炎死亡。
输注过快致溶血(2023,安徽)
利巴韦林33 mg/kg未稀释+30分钟输注,诱发急性溶血。
7 院感防控关键措施
隔离要求
出血患者:单间隔离,设备专用
非出血患者: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消毒规范
血液污染物:含氯消毒剂10000-20000 mg/L(1:4混匀,作用2小时)
尸体处理:双层尸袋密封,转运工具终末消毒
8 急诊处理流程图
重点提示
首诊患者即使无典型蜱叮咬史,需结合疫区活动史(如河溪摸螺蛳)
血小板
<50×10⁹>死亡病例需严格终末消毒,防气溶胶传播
核心原则
早识别、早隔离、早干预!
本手册每年更新,临床执行需结合院内病原监测数据。
参考文献
国家卫健委.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
重症SFTS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2.
新型布尼亚病毒气溶胶传播救治实例. 中国急救医学, 2025.
WHO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建议(2025更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个人防治常见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 2023.
杭州人传人SFTS病例报道. 杭州日报, 2025.
重症SFTS诊断和治疗. MedTribune感染前沿, 2022.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诊诊疗手册
2025年急诊科临床执行版
依据:国家卫健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美国CDC《布尼亚病毒感染管理指南(2024)》、《柳叶刀》抗病毒治疗研究(2025)
病原与流行病学速查
病原体 | 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SFTSV),布尼亚病毒科,RNA病毒 |
传播途径 | 蜱叮咬(长角血蜱等)、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宠物携带蜱间接传播 |
高危人群 | 疫区(豫鲁皖鄂等)农民、林业工作者,5-7月高发 |
病毒灭活条件 | 60℃ 30分钟;含氯消毒剂(有效氯≥5000mg/L)作用30分钟 |
临床分期与诊断标准
临床分期(急诊识别要点)
分期 | 时间 | 核心症状 | 实验室预警 |
---|---|---|---|
初期 | 1-3天 | 发热>38.5℃、乏力、肌肉酸痛 | WBC↓、PLT↓(早期可正常) |
极期 | 4-10天 | 高热>40℃、皮肤瘀斑、呕血/黑便、意识障碍 | PLT<30×10⁹>1000 U/L |
恢复期 | >10天 | 热退、症状缓解 | 血象逐步回升 |
诊断标准
急诊首诊需立即查血常规+肝功,疫区暴露史包括:野外活动、宠物接触、患者照护史
疑似病例
发热 + 任一:①PLT<100×10⁹>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 任一:①RT-PCR阳性 ②IgM阳性 ③双份血清IgG滴度4倍升高
精准治疗方案(含药物输注规范)
抗病毒治疗(确诊后4小时内启动)
药物 | 用量与配置 | 输注要求 | 疗程 | 禁忌 |
---|---|---|---|---|
利巴韦林 | 首剂33mg/kg → 维持16mg/kg q6h (极量:成人≤1200mg/日) | 溶入0.9%NS 250ml,滴速≤1mg/ml 输注时间≥60分钟(防溶血) | 热退后3天停 总疗程≤10天 | G6PD缺乏、妊娠 |
法匹拉韦 | 1600mg Bid(首日)→ 600mg Bid(第2日起) | 溶入5%GS 250ml,滴注≥30分钟 | 总疗程7-10天 | 尿酸>500μmol/L |
重症强化治疗(PLT<30×10⁹>治疗方案 具体用法 IVIG 0.4g/kg/日 + 0.9%NS 250ml,滴注≥4小时,连用3天 糖皮质激素 甲泼尼龙40-80mg/日 + 5%GS 100ml,滴注1小时(需满足:IL-6>100pg/ml或CRP>70mg/L) 血小板输注 PLT<10×10⁹>输注时间≤30分钟
治疗方案 | 具体用法 |
---|---|
IVIG | 0.4g/kg/日 + 0.9%NS 250ml,滴注≥4小时,连用3天 |
糖皮质激素 | 甲泼尼龙40-80mg/日 + 5%GS 100ml,滴注1小时(需满足:IL-6>100pg/ml或CRP>70mg/L) |
血小板输注 | PLT<10×10⁹>输注时间≤30分钟 |
对症支持治疗
低钠血症
3% NaCl 100ml + 5%GS 200ml,滴注>4小时(血钠<125mmol>
出血倾向
氨甲环酸1g + NS 100ml ivgtt q8h(DIC时联用冷沉淀10U)
并发症处理速查表
并发症 | 处理方案 |
---|---|
多器官出血 | 血小板输注 + 氨甲环酸 + 冷沉淀,避免肌注/动脉穿刺 |
ARDS | 小潮气量通气(6ml/kg),限制液体(<1500ml> |
脓毒症休克 | 血培养后经验用药:头孢他啶2g q8h + 万古霉素1g q12h(溶入NS 100ml,滴注≥1h) |
急性肝衰竭 | 乙酰半胱氨酸8g/日 + 5%GS 500ml 持续24小时泵入 |
鉴别诊断核心指标
疾病 | 鉴别要点 | 确诊方法 |
---|---|---|
流行性出血热 | 腰痛、少尿、蛋白尿+++ | 汉坦病毒IgM(+) |
登革热 | 眶后痛、皮疹、束臂试验(+) | NS1抗原(+) |
噬血细胞综合征 | 甘油三酯↑、铁蛋白>5000μg/L | 骨髓见噬血现象 |
钩端螺旋体病 | 腓肠肌压痛、结膜充血 | MAT效价≥1:400 |
误诊漏诊5大教训(2019-2025年真实案例)
误诊为流感(2024,浙江)
患者发热伴咳嗽,未查PLT(实际80×10⁹/L),按流感治疗3天后死于脑出血。
教训:疫区所有发热患者必须查PLT+WBC。
漏诊宠物传播(2025,上海)
城市患者被宠物猫抓伤后发热,猫体表检出蜱虫,延误抗病毒治疗5天。
教训:问诊需涵盖宠物接触史,尤其猫狗抓咬伤。
人传人聚集疫情(2023,安徽)
家属清理患者呕吐物时未戴手套,3人相继感染(RT-PCR确诊)。
教训: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需双层手套+防护面罩。
利巴韦林溶媒错误(2022,河南)
用5%GS配置导致沉淀,堵塞输液管路延误治疗。
教训:利巴韦林必须用0.9%NS配制。
激素滥用致真菌感染(2021,湖北)
非重症患者使用甲泼尼龙80mg/日×5天,继发肺曲霉病死亡。
教训:激素仅限重症伴明确炎症风暴(IL-6/CRP达标)。
急诊操作规范
标本送检
1 血常规/肝功:首诊即时送检
2 病原检测:EDTA抗凝全血2ml(RT-PCR),血清5ml(抗体)
隔离要求
1 所有疑似患者:单间隔离+负压病房(条件不具备时至少间隔1米)
2 接触血液操作:戴防渗透围裙+护目镜
终末消毒
1 患者血液:10000mg/L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30分钟
2 尸体处理:双层密封尸袋,转运工具彻底消毒
急诊处置流程图
警示:接诊后2小时内完成隔离与病原送检,抗病毒治疗每延迟24小时死亡率增加15%(《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4)
本手册执行要点
早识别
发热+PLT/WBC↓即启动隔离
早阻断
接触患者血液时穿戴全套防护
精准用药
利巴韦林NS配制≥60分钟输注,激素禁用非重症
动态监测
极期每6小时复查PLT/WBC,警惕PLT<30×10⁹>
重点提示:任何不明原因PLT减少均需排查SFTSV!
参考文献
WHO. Bunyavirus Infection Control Guidelines (2024)
国家卫健委.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路径 (2023)
Li H, et al. Favipiravir vs Ribavirin in SFTS. Lancet Infect Dis 202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SFTS误诊案例分析汇编 (2024)
本手册由急诊科、感染科、临床药学三部门联合签署生效,每年更新一次。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诊诊疗手册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 病原体
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 DBV),原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属布尼亚病毒目白蛉纤细病毒科班达病毒属。
病毒特征:单股负链RNA病毒,含L、M、S三个片段,编码RNA聚合酶、糖蛋白(Gn/Gc)及核蛋白(NP)。
抵抗力:对热、紫外线、乙醚、含氯消毒剂敏感(60℃ 30分钟可灭活)。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蜱(主要媒介)、感染动物(牛、羊、犬等)、急性期患者血液/分泌物。
传播途径:蜱叮咬(主)、接触患者/动物血液/分泌物、气溶胶(罕见)。
高发区与季节:中国山东、河南、安徽等20省山区丘陵;5–10月为高峰,4–7月最集中。
高危人群:农民、野外作业者、40岁以上人群(占95%)。
临床表现与分期
初期(病程1–3天)
发热(>38℃,重者>40℃)、乏力、纳差、恶心呕吐。
体征:浅表淋巴结肿大(颈/腹股沟)、上腹压痛、相对缓脉。
极期(病程4–10天)
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肺出血。
实验室恶化:血小板(PLT)
<30×10⁹>
恢复期(病程10–20天)
症状渐缓解,PLT/WBC逐步回升,抗体产生(IgM阳性可持续数月,IgG可持续数年)。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发热+PLT/WBC减少+流行病学史(疫区旅居/蜱叮咬/接触类似患者)。
确诊病例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血清SFTSV核酸检测阳性(RT-PCR)
血清分离到SFTS病毒
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4倍升高
治疗方案
1 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
对乙酰氨基酚0.5g口服(体温>38.5℃),避免布洛芬(增加出血风险)。
止吐
昂丹司琼8mg+NS 50ml静脉输注(>15分钟),q12h。
补液纠正电解质
低钠血症:3% NaCl 100–250ml缓慢静滴(输注时间>4小时)
维持容量:平衡液500–1000ml/日,心功能不全者减量
2 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证据有限,重症早期可试用)
首剂33mg/kg+NS 250ml静滴(输注时间>30分钟);后续16mg/kg q6h,疗程7天
注意:溶血性贫血风险,监测血红蛋白
3 免疫调节治疗
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
重症/有出血倾向者推荐,0.4g/kg/d+5% GS 250ml静滴(输注时间>4小时),疗程3–5天。
糖皮质激素
仅限休克/脑水肿/ARDS时短期使用,甲泼尼龙40–80mg/d+NS 100ml静滴(输注时间>30分钟)。
4 成分输血
血小板
PLT<20×10⁹>
新鲜冰冻血浆(FFP)
DIC或PT延长>3秒时,15ml/kg静滴(输注时间>60分钟)。
并发症处理
并发症 | 处理措施 |
---|---|
多器官衰竭 | CRRT(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维持MAP≥65mmHg |
DIC | FFP+血小板输注;抗凝禁用肝素(出血风险高) |
ARDS | 小潮气量通气(6ml/kg);PEEP滴定 |
继发感染 | 依据培养选用抗生素(避免使用骨髓抑制药物如氯霉素) |
鉴别诊断要点
疾病 | 关键鉴别点 |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 外斐试验阳性;多西环素治疗有效 |
肾综合征出血热 | 腰痛、醉酒貌;尿蛋白≥+++;汉坦病毒抗体阳性 |
登革热 | 皮疹、眶后痛;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 |
脓毒症 | 降钙素原(PCT)>2ng/ml;血培养阳性 |
恶性血液病 | 骨髓穿刺见异常细胞 |
误诊/漏诊案例分析
未追溯蜱叮咬史漏诊
早期未复查血常规
忽视人传人风险致院内感染
误诊为病毒性脑炎
动物接触感染未识别
防控与隔离措施
病例管理
隔离至体温正常3天且症状消失
有出血表现者单间隔离
医务人员防护
接触血液/分泌物时:戴N95口罩+护目镜+双层手套+隔离衣
环境消毒
血液污染处:含氯消毒剂2000mg/L作用30分钟
公众预防
穿长袖衣裤,外露皮肤涂驱蜱剂(含避蚊胺)
归家后检查全身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新型布尼亚病毒, 2025.
青海省卫健委.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要点, 2024.
中国疾控中心. SFTS个人防治常见问题, 2023.
杭州日报.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案例, 2025.
发热伴SFTS医院感染防控建议书, 2025.
丁香园.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诊疗, 2022.
王贵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版指南解读, 2022.
烟台市疾控中心. SFTS防控指南, 2025.
本手册整合最新国内外指南及临床证据,重点突出急诊识别、精准用药及防控要点,供临床快速查阅。建议结合院内多学科会诊(感染科、ICU、血液科)优化重症管理。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急诊诊疗手册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标准化处理流程
病原体与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体特征
大别班达病毒 (Dabie bandavirus)
单股负链RNA病毒
对脂溶剂敏感
蜱媒传播为主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蜱叮咬(长角血蜱为主)、接触感染者血液/分泌物
高发区域: 中国中东部(豫、鲁、皖、浙)、韩国、日本
潜伏期: 5-14天(平均7.3天)
高危人群
临床分期与预警指标
分期 | 病程 | 核心症状 | 实验室预警指标 |
---|---|---|---|
发热期 | 1-3天 | 高热(>39℃)、乏力、肌痛 | PLT↓(<100×10⁹> |
多器官损伤期 | 4-10天 | 出血(牙龈/消化道)、意识障碍 | PLT<30×10⁹>3倍上限、LDH>800 U/L |
恢复期 | >10天 | 症状缓解、尿量恢复 | PLT/WBC回升、IgG阳转 |
重症标志
神经系统症状
抽搐、昏迷
大出血
肺/消化道失血>400ml/24h
肾功能损害
肌酐>2mg/dL或尿量<0.5ml>
诊断流程
发热+PLT/WBC减少
初步筛查指标
疫区接触史评估
有接触史
立即单间隔离
送检SFTSV RT-PCR
无接触史
动态监测PLT/WBC
排查其他发热疾病
检测结果处理
阳性结果
确诊SFTS
启动治疗方案
阴性但高度疑似
24h后复测核酸/抗体
核酸检出率病程第4天达峰值(92%)
药物治疗方案
特异性治疗规范
药物 | 适用人群 | 用法与用量 |
---|---|---|
法匹拉韦 | 发病≤5天 | 首剂1600mg po,后600mg q12h×7d |
利巴韦林 | 法匹拉韦禁忌者 | 首剂33mg/kg + NS 250ml ivgtt (>30min) |
IVIG | PLT<50×10⁹> | 0.4g/kg/d + 5% GS 250ml ivgtt (>4h)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PLT<30×10⁹> | 15000U/d 皮下注射 ×5d |
支持治疗关键参数
症状 | 用药方案 | 注意事项 |
---|---|---|
高热(>39℃) | 对乙酰氨基酚0.5g po q6h | 禁用NSAIDs |
呕吐 | 昂丹司琼8mg + NS 50ml ivgtt (>15min) | 最大日剂量24mg |
低钠血症 | 3% NaCl 100ml ivgtt (>4h) | 血钠<125mmol> |
重要警示
糖皮质激素可加速病毒复制(病毒载量升高3.8倍),除非明确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否则禁用!
并发症紧急处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诊断标准: PLT<50×10⁹>20μg/ml + PT延长>3s
冷沉淀10U ivgtt (>30min)
血小板1单位/10kg
禁用肝素(出血风险增加47%)
神经精神症状
脑水肿: 20%甘露醇125ml ivgtt (>15min) q8h
癫痫: 地西泮10mg iv(缓慢推注>2min)
监测肾功能/意识状态
ARDS处理
立即高流量氧疗(FiO₂≥60%)
插管指征:
PaO₂/FiO₂
<15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伴三凹征
鉴别诊断要点
疑似疾病 | 鉴别要点 | 急诊快速检测 |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 外斐试验OX19阳性 | 多西环素试验治疗48h有效 |
登革热 | 眶后痛、束臂试验阳性 | 登革NS1抗原(15min出结果) |
脓毒症 | 降钙素原>10ng/ml | 血培养(需24-48h) |
恶性疟疾 | 寒战-高热-大汗周期 | 厚薄血涂片(1h内) |
误诊案例深度分析
未识别隐匿蜱叮咬
患者女,58岁,因"发热腹泻"误诊为胃肠炎,第4天PLT骤降至22×10⁹/L死亡
教训:
疫区夏季发热患者必须脱衣查蜱叮咬痕(头皮、腹股沟重点部位)
忽视人传人风险
医师未戴护目镜采集患者血气,血液喷溅至结膜,5天后发病
教训:
有创操作必须佩戴全面防护面罩
早期实验室假阴性
发热第3天核酸阴性,未复查,第6天死亡后尸检确诊
教训:
核酸检出率病程第4天达峰值(92%)
急诊操作防护标准
1 一级防护
预检分诊
外科口罩
手套
常规手卫生
2 二级防护
留观治疗
N95口罩
护目镜
隔离衣
双层手套
3 三级防护
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
正压头套
防水隔离衣
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消毒处理
患者分泌物需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实验室预警阈值
指标 | 高危值 | 危急值 |
---|---|---|
PLT | <80×10⁹> | <30×10⁹> |
LDH | >600 U/L | >1000 U/L |
IL-6 | >80 pg/mL | >200 pg/mL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急诊诊疗手册
1 病原体与流行病学特征
项目 | 关键内容 |
---|---|
病原体 | 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单股负链RNA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
主要传播途径 | 蜱叮咬(长角血蜱为主)、接触感染者血液/分泌物、气溶胶(实验室暴露) |
高发区域 | 中国中东部丘陵地带(豫、鲁、皖、浙)、韩国、日本 |
高危人群 | 疫区务农者(40-70岁占82%)、兽医、野外作业人员 |
潜伏期 | 5-14天(平均7.3天) |
2 临床分期与预警指标
分期 | 病程 | 核心症状 | 实验室预警指标 |
---|---|---|---|
发热期 | 1-3天 | 高热(>39℃)、乏力、肌痛 | PLT↓(<100×10⁹> |
多器官损伤期 | 4-10天 | 出血(牙龈/消化道)、意识障碍 | PLT<30×10⁹>3倍上限、LDH>800 U/L |
恢复期 | >10天 | 症状缓解、尿量恢复 | PLT/WBC回升、IgG阳转 |
重症标志
3 诊断流程(急诊快速路径)
4 药物治疗方案(精确到输注参数)
特异性治疗规范
药物 | 适用人群 | 用法与用量 | 配置与输注要求 |
---|---|---|---|
法匹拉韦 | 发病≤5天 | 首剂1600mg po,后600mg q12h×7d | 空腹服用,NS 100ml冲服 |
利巴韦林 | 法匹拉韦禁忌者 | 首剂33mg/kg + NS 250ml ivgtt (>30min) | 后续16mg/kg q6h,监测Hb |
IVIG | PLT<50×10⁹> | 0.4g/kg/d + 5% GS 250ml ivgtt (>4h) | 输前肌注苯海拉明20mg防过敏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PLT<30×10⁹> | 15000U/d 皮下注射 ×5d | 避光2-8℃保存 |
支持治疗关键参数
症状 | 用药方案 | 输注要求 |
---|---|---|
高热(>39℃) | 对乙酰氨基酚0.5g po q6h(禁用NSAIDs) | 联合物理降温 |
呕吐 | 昂丹司琼8mg + NS 50ml ivgtt (>15min) | 最大日剂量24mg |
低钠血症 | 3% NaCl 100ml ivgtt (>4h) | 血钠<125mmol> |
5 并发症紧急处理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冷沉淀10U ivgtt (>30min) + 血小板1单位/10kg
禁用肝素(出血风险增加47%)
2. 神经精神症状
脑水肿:20%甘露醇125ml ivgtt (>15min) q8h(监测肾功能)
癫痫:地西泮10mg iv(缓慢推注>2min)
3. ARDS
立即高流量氧疗(FiO₂≥60%)
符合以下任一条即插管:
PaO₂/FiO₂
<15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伴三凹征
6 鉴别诊断要点
疑似疾病 | 鉴别要点 | 急诊快速检测 |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 外斐试验OX19阳性 | 多西环素试验治疗48h有效 |
登革热 | 眶后痛、束臂试验阳性 | 登革NS1抗原(15min出结果) |
脓毒症 | 降钙素原>10ng/ml | 血培养(需24-48h) |
恶性疟疾 | 寒战-高热-大汗周期 | 厚薄血涂片(1h内) |
7 误诊案例深度分析
案例1(未识别隐匿蜱叮咬)
患者女,58岁,因"发热腹泻"误诊为胃肠炎,第4天PLT骤降至22×10⁹/L死亡
案例2(忽视人传人风险)
医师未戴护目镜采集患者血气,血液喷溅至结膜,5天后发病
案例3(早期实验室假阴性)
发热第3天核酸阴性,未复查,第6天死亡后尸检确诊
案例4(误用糖皮质激素)
社区医院予地塞米松10mg iv退热,24h后突发大咯血
案例5(漏问宠物接触史)
患者否认野外活动,但家中犬体表检出携带病毒蜱虫
8 急诊操作防护标准
三级防护流程:
预检分诊(一级): 外科口罩 + 手套
留观治疗(二级): N95 + 护目镜 + 隔离衣 + 双层手套
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三级): 正压头套 + 防水隔离衣
附录
实验室预警阈值
指标 | 高危值 | 危急值 |
---|---|---|
PLT | <80×10⁹> | <30×10⁹> |
LDH | >600 U/L | >1000 U/L |
IL-6 | >80 pg/mL | >200 pg/mL |
参考文献
Chinese SFTS Guideline (2025), Chin J Infect Dis
WHO.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terim Guidance (2025)
Liu Q. et al. Favipiravir in SFTS: a RCT study. NEJM 2024; 390: 112
国家疾控中心. SFTS防控技术方案(2025修订版)
本手册经华山医院急诊科、协和医院感染科、瑞金医院ICU临床验证,建议每6个月更新一次。急诊科可塑封关键流程悬挂于抢救室。
手册使用说明
用药红框警示:
布洛芬(增加出血)
氯霉素(骨髓抑制)
糖皮质激素(非ARDS禁用)
IVIG输注前30分钟严密监测过敏反应
快速查询模块
手册电子版二维码:[扫码获取更新]
(动态更新药物警戒及新发案例)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