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无涯

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诊疗规范(试行)

admin 18 0

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诊疗规范(试行)

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诊疗规范(试行)

权威指南:早期评分、分型施治、多级联防

核心提示

• 黄金24小时:疑似致死中毒(HOPE6≥2分)立即转诊至定点医院

• 勿信民间辨毒法:90%中毒首现呕吐/腹泻,潜伏期>6小时者病死率激增

• 预防胜于救治:夏秋季避免采食野生蘑菇,中毒后保留样本供鉴定

1                背景与流行病学

问题严峻性

  • !                            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频发,病死率居食源性疾病首位(肝毒性鹅膏菌中毒病死率高达80%)

  • !                            2014–2022年数据:

事件数占比

50.16%

(2002/3991)

死亡人数占比

80.29%

(110/137)

高发特征

季节

夏秋季(夏季病死率更高)

地区

农村为主

常见毒蘑菇

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裸盖菇属等

2                中毒机制与临床分型

毒素类型

毒素类别主要毒蘑菇靶器官/致死机制
环肽类鹅膏属、环柄菇属抑制RNA聚合酶→肝坏死(病死率80%)
奥来毒素丝膜菌属抑制DNA/RNA合成→肾衰竭
鹿花菌素鹿花菌、马鞍菌溶血、肾衰竭
其他(神经/溶血型)裸盖菇属、丝盖伞科等幻觉、溶血、胃肠炎等

临床分型与预后

分型代表毒蘑菇潜伏期关键症状病死率
急性肝损害型鹅膏属>6小时假愈期→黄疸→肝衰竭极高
横纹肌溶解型亚稀褶红菇10分钟–2小时肌痛、酱油色尿→呼吸衰竭极高
急性肾衰竭型鳞鹅膏组>6小时少尿→肾衰竭
溶血型卷边桩菇0.5–3小时血红蛋白尿→休克
胃肠炎/神经精神型大青褶伞、裸盖菇属数分钟–6小时呕吐/幻觉

3                诊断与评估工具

诊断依据

1

病史

明确食用野生蘑菇(提供实物/照片)

2

临床表现

早期呕吐/腹泻(>90%病例),后进展至器官损伤

3

实验室检查

  • 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肌酶升高

  • 毒素检测(血液/尿液样本,48小时内送检)

独创评分系统(核心工具)

HOPE6初次评分(入院1–2小时内)

≥2分→立即按致死性中毒处理并转诊

项目得分条件
蘑菇食用史(H)有明确食用史
器官损害(O)生命体征不稳/酱油色尿/肌痛
识别为致死菇种(P)照片/实物鉴定为剧毒蘑菇
潜伏期>6h(E6)发病时间>6小时

TALKC再评分(每24小时动态评估)

≥1分→判定为致死性中毒

项目得分条件
毒素检测(T)检出鹅膏毒肽等致死毒素
凝血障碍(A)PT/APTT延长
肝损(L)ALT/AST↑、胆酶分离
肾损(K)肌酐/尿素氮↑
心损(C)CK/肌红蛋白↑

4                救治方案(致死性中毒)

通用措施

早期净化

  • 6小时内洗胃 + 活性炭(50g/24h) + 导泻

血液净化(依据分型选择)

  • 血液灌流:中毒24小时内首选

  • 血浆置换:肝衰竭患者(置换2000mL/次)

  • 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多器官衰竭者

  • 血液透析:急性肾衰竭者(肌酐>265μmol/L)

分型治疗要点

急性肝损害型

  • 解毒剂:水飞蓟宾 + N-乙酰半胱氨酸

  • 肝移植:肝功能不可逆衰竭时

横纹肌溶解型

  •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

  • 呼吸支持:警惕呼吸衰竭

急性肾衰竭型

  • 强制透析:血肌酐急剧升高时

5                预防体系(三级防控)

零级预防

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精准划分风险区域(如高发农村)

一级预防

监测预警 + 全民科普(尤其高危人群)

二级预防

村医培训 + 远程会诊(菌类学家参与识别)+ 早诊早治

三级预防

定点医院救治(全省24家医院)+ 转诊绿色通道

6                关键附件

常见毒蘑菇图谱

供快速形态学鉴定

诊疗转诊流程

规范基层→定点医院路径

HOPE6/TALKC评分表

标准化评估工具



标签: 蘑菇中毒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