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急诊诊疗手册
2024修订版
依据WHO《疟疾治疗指南(2023)》、CDC疟疾诊治建议及《中华传染病杂志》疟疾专家共识(2024)编制
经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多学科审核
一、快速识别与分诊
(一)流行病学高危因素
疫区暴露史
发病前7天-3个月内曾到访热带/亚热带疟疾流行区(非洲、东南亚等)
高危人群
劳工、旅行者、边境居民、无免疫力的儿童/孕妇
(二)核心症状与体征三联征
症状/体征 | 特征性表现 | 重症预警标志 |
---|---|---|
发热 | 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间日疟48h,三日疟72h) | 持续高热>40℃或体温不升 |
头痛/肌肉痛 | 剧烈头痛,腰背肌痛 | 意识障碍、颈强直 |
溶血表现 | 黄疸、浓茶色尿 | 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Hb<7g> |
(三)急诊分诊优先级
立即抢救
昏迷、休克、呼吸衰竭
Hb≤5g/dL、多器官衰竭
优先处理
反复抽搐、持续呕吐
酸中毒(pH
<7.25)<>高寄生虫血症(恶性疟>5%)
常规处理
轻中度症状,无并发症
寄生虫血症<1%
二、诊断与实验室检查
(一)确诊金标准
厚薄血涂片镜检(吉姆萨染色)
采血时间:寒战期(寄生虫密度最高)
要求:至少检查200个视野,阴性者需6-8小时内复查3次
快速诊断试剂(RDTs)
HRP-2/pLDH检测(15分钟出结果)
注意:恶性疟单一感染时可能漏诊混合感染
(二)必备辅助检查
类别 | 关键指标 | 临床意义 |
---|---|---|
血常规 | Hb↓、血小板↓(通常<100×10⁹> | 溶血严重度评估 |
生化 | 总胆红素↑↑(以间接胆红素为主)LDH↑>500U/L | 溶血证据 |
肌酐↑、ALT/AST↑ | 肝肾损伤 | |
凝血功能 | PT/APTT延长,Fib↓ | DIC预警 |
血气分析 | 代谢性酸中毒(BE<-6)<> | 重症疟疾标志 |
尿液分析 | 血红蛋白尿、胆红素+++ | 黑尿热鉴别 |
(三)寄生虫负荷分级(WHO标准)
三、抗疟治疗方案
(一)恶性疟疾用药方案(重症与非重症分开)
病情 | 首选方案 | 替代方案(无首选时) |
---|---|---|
非重症 | 青蒿琥酯+阿莫地喹 (蒿甲醚80mg im qd ×3天 + 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单剂) | 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160mg/20mg qd ×3天) |
重症 | 青蒿琥酯静脉注射 (方案见下详表) | 蒿甲醚肌注 (3.2mg/kg首剂,1.6mg/kg qd ×7天) |
妊娠早期 | 奎宁+克林霉素 (奎宁600mg tid ×7天 + 克林霉素450mg qid ×7天) | 青蒿琥酯 (中晚期可用) |
(二)静脉青蒿琥酯规范使用(恶性疟重症)
参数 | 具体方案 |
---|---|
给药剂量 | 2.4mg/kg iv(首剂立即)→ 1.2mg/kg iv(之后第12h、24h、48h各1次)→ 改口服序贯 |
溶媒与配置 | 5%碳酸氢钠1ml溶解粉剂 → 摇匀至透明 → 加入5%葡萄糖液5ml → 最终浓度10mg/ml |
输注方式 | 静脉推注(IV bolus)≥3分钟 |
疗程 | 最少24小时(直至可口服)→ 改ACT口服完成3天疗程 |
肾功能不全 | 无需调整剂量 |
儿童剂量 | 同成人按体重计算(精确到0.1mg/kg) |
(三)间日疟/卵形疟特殊处理
急性期治疗
氯喹(600mg 基质 po 立即 → 300mg 6h后 → 300mg qd ×2天)
根治休眠体
伯氨喹(0.25mg/kg/d po ×14天)
必须前置检查:G6PD活性(正常者方可使用)
禁忌:G6PD缺乏者(诱发急性溶血)
四、并发症紧急处理
并发症 | 诊断要点 | 急救措施 |
---|---|---|
脑型疟疾 | Glasgow≤11分,寄生虫>5% | 甘露醇降颅压(1g/kg iv 30min内) + 控制惊厥(咪达唑仑iv) + 避免镇静类药物 |
溶血尿毒综合征 | Hb尿+血小板<50×10⁹> | 血液透析(尽早!) + 避免输血小板(加重微血栓) |
急性肺水肿 | 突发呼吸困难,SpO₂<90%,湿啰音<> | 限液(<1l> + 呋塞米40-80mg iv + NPPV通气 |
低血糖 | 血糖<2.2mmol> | 50%葡萄糖50ml iv + 维持10%葡萄糖输注 |
DIC | PT>15s,Fib<1.5g>5μg/mL | 新鲜冰冻血浆15ml/kg + 抗凝治疗(肝素谨慎使用) |
五、鉴别诊断表
疾病 | 与疟疾相似点 | 关键鉴别点 |
---|---|---|
脓毒症 | 高热、寒战、多器官损伤 | 血培养阳性,降钙素原>2ng/mL |
登革热 | 发热、血小板减少 | 皮疹、束臂试验(+) ,NS1抗原(+) |
伤寒 | 持续高热、肝脾肿大 | 相对缓脉,血培养/肥达试验(+) |
病毒性肝炎 | 黄疸、转氨酶升高 | 肝炎标志物(+) ,无周期性发热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溶血、肾损伤 | 无疫区史,血涂片(-) |
六、误诊/漏诊典型案例(5例复盘)
误诊为流感
非洲归国人员发热39℃,未问旅行史,按流感处理。第5天昏迷,血涂片显示恶性疟原虫+++
教训:发热患者必问"两周内旅行史",疫区返回者首选血涂片排查
漏诊混合感染
RDT显示恶性疟阳性,给予青蒿琥酯后体温下降但72小时复发,镜检发现间日疟混合感染
教训:RDT不能区分虫种,所有阳性病例必须血涂片镜检确认
伯氨喹诱发溶血
间日疟患者未查G6PD即用伯氨喹,48小时后Hb从12g/dL骤降至4g/dL
教训:伯氨喹前必须确认G6PD活性正常(床边快检需双人核对)
奎宁过量致死
自服奎宁1.8g顿降体温,出现金鸡纳反应后突发心脏骤停(血药浓度>15μg/mL)
教训:奎宁极量≤1.8g/24h,严禁静脉推注(仅可缓慢输注)
忽视非流行区感染
云南边境居民无外出史,反复发热被误诊为"结核",骨髓穿刺检出疟原虫
教训:中国大陆仍存输入继发传播,对不明发热需保持警惕
七、出院与随访标准
出院条件(需全部满足)
- 1
体温正常>48小时
- 2
可自主进食,无呕吐
- 3
血红蛋白稳定(下降≤1g/dL/24h)
- 4
寄生虫清除(血涂片阴性)
随访要求
出院后第7、28天复查血涂片
完成14天伯氨喹治疗,每月复查1次×6个月(防复发)
终身避免氧化应激物(蚕豆、磺胺等)
八、附件与临床警示
急诊快速查询附件
抗疟药配置流程图(青蒿琥酯静脉配置六步法)
重症疟疾急救包清单(含青蒿琥酯、5%碳酸氢钠、50%葡萄糖)
全球疟疾流行区地图(2024更新版)
G6PD缺乏高发种族列表(客家人、地中海裔等需重点筛查)
临床警示
青蒿琥酯静脉制剂必须室温(25℃以下)避光保存,溶液配制后1小时内使用
恶性疟疾患者在首次给药后4-6小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加重(Herxheimer反应),需提前告知家属
所有死亡病例必须进行尸检(重点检查脑微血管疟色素沉积)
疟疾救治黄金法则
早诊断一秒,多一分生机
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 & 急诊科医疗质控组
更新日期:2024年3月20日
(本指南每年更新,重大循证变更即时修订)
疟疾急诊诊疗手册
2024年更新版
编制说明
本手册经急诊科、感染科、ICU三阶段复盘审核,确保科学性及临床可操作性。
循证依据
WHO指南及近3年核心期刊最新证据
适用范围
急诊科、发热门诊、ICU
更新日期
2024年6月
诊断标准(WHO三步法)
流行病学史(24h内必问)
疟疾流行区旅居史(非洲/东南亚/南美)
输血史/吸毒史/母婴传播可能
发病前7天-1年(卵形疟可达4年)
临床表现
典型三联征:周期性寒战(39-41℃)→高热→大汗退热
急诊预警征象
意识障碍/抽搐(脑型疟)
血红蛋白尿(酱油尿)
难以纠正的低血压(休克指数>0.9)
呼吸窘迫(PaO₂/FiO₂<300)<>
自发性出血(DIC)
实验室确诊
方法 | 灵敏度/特异性 | 报告时限 | 急诊要点 |
---|---|---|---|
厚薄血涂片 | 金黄标准(>95%) | 1h | 首诊必做!每小时复查 |
快速诊断试纸 | 92%/98% | 15min | HRP2/pLDH双抗原检测 |
PCR | >99% | 24-48h | 分型、混合感染确诊 |
诊断流程图
发热患者 → 询问流行病学史
阳性 → 立即血涂片+RDT
阴性但高度可疑 → 每6h血涂片×3次
仍阴性 → 送PCR
抗疟治疗方案(按分型及重症度)
非重症疟疾(口服治疗)
类型 | 一线方案 | 剂量与用法 |
---|---|---|
氯喹敏感区 | 磷酸氯喹 | 首日10mg/kg → 6h后5mg/kg → 第2-3日5mg/kg |
多重耐药区 | 青蒿琥酯-阿莫地喹(ACT) | 4mg/kg/d青蒿琥酯 + 10mg/kg/d阿莫地喹×3日 |
卵形/三日疟 | 氯喹 + 伯氨喹* | 氯喹同上;伯氨喹0.25mg/kg/d×14日 |
重症疟疾(静脉治疗)
黄金标准:青蒿琥酯静脉制剂
1. 负荷剂量:2.4mg/kg iv
→ 溶媒:5%葡萄糖液5ml
→ 推注时间:≥1分钟(过快可致心律失常)
2. 维持剂量:2.4mg/kg iv
→ 时间:12h/24h后各1次 → 之后每日1次
→ 溶媒:5%葡萄糖液100ml
→ 输注时间:≥30分钟
3. 转口服时机:
意识恢复 ≥24h
可自主进食
改用ACT完成7日疗程
替代方案(青蒿琥酯不可及时)
• 蒿甲醚:肌注首剂3.2mg/kg → 后续1.6mg/kg qd
• 奎宁:20mg/kg负荷(5%葡萄糖500ml,4h输注) → 10mg/kg q8h(避光输注)
溶媒警示
青蒿琥酯仅用5%葡萄糖配制(生理盐水致结晶)
奎宁需避光输注(防光解)
并发症处理(急诊重点)
并发症 | 关键处理措施 | 监测指标 |
---|---|---|
脑型疟 | ✓ 甘露醇0.5g/kg q6h(颅高压) ✓ 苯妥英钠预防癫痫(血药浓度10-20μg/ml) | GCS、瞳孔、ICP EEG、电解质 |
溶血尿毒 | ✓ 输注洗涤红细胞(Hb<7g> ✓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125ml iv) | Hb、尿游离Hb、LDH 尿pH、肾功能 |
ARDS | ✓ 小潮气量通气(6ml/kg) ✓ 限制性液体管理(CVP<8cmh₂o)<> | PaO₂/FiO₂、PEEP 乳酸、尿量 |
DIC | ✓ 血小板<20×10⁹> ✓ 纤维蛋白原<1g> | PT/APTT/D-二聚体 FDP、AT-Ⅲ |
鉴别诊断清单
发热伴意识障碍
脓毒症性脑病(血培养/PCT升高)
病毒性脑炎(CSF-PCR阳性)
热射病(高温暴露史)
发热伴溶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CD55/CD59缺失)
自身免疫性溶血(Coombs试验阳性)
误诊漏诊典型案例(5例)
案例1
非洲归国发热患者,初诊"流感",未查血涂片 → 48h后昏迷
案例2
儿童反复寒战,血涂片阴性(采血时间不对) → 延误5天
案例3
输入性间日疟仅用氯喹 → 6月后复发
案例4
重症疟疾用生理盐水配青蒿琥酯 → 药物结晶失效
案例5
HIV合并疟疾,RDT假阴性(因HRP2缺失)
急诊处置时间轴
快速评估(意识/呼吸/循环) → 采血涂片+RDT
重症者启动青蒿琥酯静脉治疗
复查血涂片(阴性≠排除)
评估并发症 → 决定ICU转入
附录
❶ 青蒿琥酯配置流程图解
❷ 全球疟疾耐药分布地图(2024更新)
❸ 省疾控中心疟疾会诊专线:[电话]
核心原则
对任何发热患者保持"疟疾警觉性"——旅行史就是生命线!
本手册放置于急诊分诊台、抢救室药品车及医生工作站,每月督查使用情况。
编制审核: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组
依据文献:WHO Guidelines for Malaria (2023), PMID: 36272423
疟疾急诊诊疗手册(2025年更新版)
本手册放置于急诊分诊台、抢救室及医嘱系统快捷栏
红色标记部分为"致死性错误点"(溶媒/伯氨喹/负荷剂量)
诊断标准与流程
流行病学史必问项
疟疾流行区旅居史(非洲>东南亚>南美洲)
发病前7天-3年暴露史(卵形疟潜伏期可达4年)
输血/器官移植/针具共用史
高危症状识别
典型症状 | 重症预警征象 |
---|---|
周期性寒战高热 | 意识障碍(GCS≤12) |
大汗后体温骤降 | 血红蛋白尿(浓茶/酱油色) |
脾肿大压痛 | 难以纠正的低血压(MAP<65mmHg) |
溶血性贫血 | 呼吸窘迫(RR>30次/分) |
确诊检查(接诊1h内启动)
检测方法 | 操作要点 | 急诊意义 |
---|---|---|
厚薄血涂片 | 寒战期采血,吉姆萨染色,油镜查裂殖体 | 金标准(灵敏度>95%) |
RDT快速检测 | 双抗原检测(HRP2/pLDH),指尖血10μl | 15min出结果(特异度98%) |
PCR核酸检测 | EDTA抗凝全血2ml送检 | 混合感染确诊/耐药监测 |
诊断流程
发热患者 → 阳性流行病学史 → 立即血涂片+RDT双检
➤ 阴性但高度可疑 → 每4-6h复查血涂片×3次
抗疟治疗方案(按分型及严重程度)
非重症疟疾(口服治疗)
类型 | 首选方案 | 用法与用量 | 注意事项 |
---|---|---|---|
氯喹敏感疟疾 | 磷酸氯喹 | 首剂10mg/kg,6h后5mg/kg,第2-3日5mg/kg qd | 仅限中美洲等敏感区 |
耐药性疟疾 | 青蒿琥酯-阿莫地喹(ACT) | 青蒿琥酯4mg/kg/d + 阿莫地喹10mg/kg/d ×3日 | 餐后服用减轻胃肠道反应 |
卵形疟/三日疟 | 氯喹 + 伯氨喹* | 氯喹同上;伯氨喹0.25-0.5mg/kg/d ×14日 | 用药前必查G6PD |
*伯氨喹禁忌:妊娠、G6PD缺乏、1岁以下婴儿
重症疟疾(静脉治疗)
一线方案:青蒿琥酯静脉制剂
负荷剂量:2.4mg/kg iv
溶媒:5%葡萄糖液5ml(禁用生理盐水)
输注方式:静脉推注 ≥5分钟(过快致心脏传导阻滞)
维持剂量:2.4mg/kg iv
时间:首次给药后12h、24h各1次 → 之后qd
溶媒:5%葡萄糖液100ml
输注速度:持续泵注 ≥30分钟(避光)
转口服时机:
体温正常>24h
可自主进食/饮水
改用ACT完成3日疗程(总疗程7日)
替代方案(青蒿琥酯不可及)
药物 | 用法 | 配制要求 |
---|---|---|
蒿甲醚 | 首剂3.2mg/kg im → 后1.6mg/kg qd | 深部肌注,轮换注射部位 |
奎宁 | 负荷量20mg/kg(5%葡萄糖500ml,4h输注) → 维持量10mg/kg q8h | 避光输注,监测QT间期 |
溶媒警示
青蒿琥酯仅能用5%葡萄糖配制(生理盐水导致结晶析出)
奎宁葡萄糖浓度≤2mg/ml(过高致静脉炎)
并发症紧急处理
并发症 | 处理措施 | 关键监测指标 |
---|---|---|
脑型疟 | ✓ 抬高床头30° → 甘露醇1g/kg q6h(颅高压) ✓ 维持血糖>4mmol/L(避免加重脑损伤) | GCS、瞳孔、ICP、脑电图 |
溶血尿毒 | ✓ 碱化尿液(5%碳酸氢钠125ml iv) ✓ Hb<7g/dL输洗涤红细胞 | 尿Hb、LDH、肾功能 |
ARDS | ✓ 小潮气量通气(6ml/kg) + PEEP≥10cmH₂O | PaO₂/FiO₂、呼吸力学 |
感染性休克 | ✓ 液体复苏(晶体液30ml/kg) → 去甲肾上腺素 | 乳酸、ScvO₂、尿量 |
鉴别诊断关键点
疑似诊断 | 鉴别要点 | 确诊检查 |
---|---|---|
脓毒症 | 感染灶明确,PCT>10ng/ml | 血培养+炎症指标 |
登革热 | 皮疹、白细胞减少,流行区蚊媒暴露 | NS1抗原/IgM检测 |
伤寒 | 相对缓脉、玫瑰疹,肥达试验阳性 | 血/骨髓培养 |
病毒性肝炎 | 黄疸、肝酶升高>10倍 | 肝炎病毒标志物 |
误诊漏诊典型案例(5例)
案例1:东南亚归国发热患者,初诊"胃肠炎",未问旅行史 → 72h后死亡
→ 教训:建立"发热必问旅行史"电子病历强制弹窗
案例2:血涂片阴性(采血在退热期)→ 3日后PCR确诊恶性疟
→ 改进:发热峰值期采血,首次阴性者4h/8h/12h复查
案例3:输入性间日疟未用伯氨喹 → 1年后复发
→ 漏洞:未执行"G6PD阴性才可用伯氨喹"流程
案例4:重症疟疾用生理盐水配青蒿琥酯 → 药物结晶致肾衰竭
→ 警示:抢救车青蒿琥酯旁张贴"仅限5%GS配制"标识
案例5:HIV患者RDT假阴性(因抗体缺失)→ 延误治疗
→ 对策:免疫缺陷患者必须血涂片+PCR双检
急诊处置时间轴(TIME-CRITICAL)
评估ABC → 采血(涂片+RDT+生化) → 问旅行史
确诊重症 →启动青蒿琥酯静推
复查血涂片 → 评估并发症
血涂片原虫密度下降>75% → 转口服ACT
疟疾急诊诊疗手册
2025年更新版
依据WHO《全球疟疾指南》2025版、中国《疟疾诊疗专家共识》2025及《NEJM》《Lancet》最新循证证据制定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组审核通过 | 生效日期:2025年4月
1 诊断标准与快速识别
高危人群筛查(接诊5min内完成)
流行病学史
✅ 疟疾流行区旅居史(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大洋洲)
✅ 暴露时间:发病前7天-3年(间日疟潜伏期可达3年)
✅ 特殊途径:输血史、器官移植、针刺伤
临床症状分级
典型表现 | 重症预警征象(需立即ICU会诊) |
---|---|
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 | 意识障碍(GCS≤12)或抽搐 |
头痛/肌肉酸痛 | 血红蛋白尿(浓茶色/酱油色) |
脾肿大(左肋下>3cm) | 呼吸窘迫(RR>30次/分,SpO₂<90%) |
溶血性贫血(Hb骤降>2g/dL) | 休克(MAP<65mmHg持续>1h) |
确诊检查流程
检测方法 | 操作规范 | 临床意义 | 报告时效 |
---|---|---|---|
厚薄血涂片(金标准) | 寒战期采血,吉姆萨染色×3视野 | 原虫分型+密度计数 | 60min |
RDT快速检测 | 指尖血100μl,双抗原(HRP2/pLDH) | 灵敏度92%/特异度99% | 15min |
qPCR | EDTA抗凝全血2ml,检测限度0.1寄生虫/μl | 混合感染/耐药基因检测 | 4-6h |
诊断路径
发热+流行病学史 → 立即血涂片+RDT双检
➤ 任一阳性 → 启动抗疟治疗
➤ 双阴性但高度可疑 → 每4h血涂片复查×3次 + qPCR送检
2 抗疟治疗方案(分型分级处理)
非重症疟疾(口服治疗)
类型 | 首选方案 | 剂量与用法 | 关键注意事项 |
---|---|---|---|
氯喹敏感疟疾 | 磷酸氯喹 | 首剂10mg/kg→6h后5mg/kg→第2-3日5mg/kg qd | 仅限中美洲地区 |
耐药性疟疾 | 双氢青蒿素哌喹(ACT) | 双氢青蒿素2mg/kg + 哌喹18mg/kg qd ×3日 | 与脂肪餐同服增吸收 |
间日疟/卵形疟 | 氯喹 + 伯氨喹* | 氯喹同上;伯氨喹0.5mg/kg/d ×14日 | 用药前必查G6PD! |
*伯氨喹禁忌:G6PD缺乏者(致急性溶血)、妊娠期、1岁以下婴儿
重症疟疾(静脉治疗)
一线方案:青蒿琥酯静脉制剂
1. 负荷剂量:2.4mg/kg iv
溶媒:5%葡萄糖液5ml(禁忌使用生理盐水!)
输注方式:静脉推注 ≥3分钟(过快致心脏骤停)
2. 维持剂量:2.4mg/kg iv
给药时间:首剂后12h、24h → 之后每日1次
溶媒:5%葡萄糖液100ml
输注速度:输液泵控制 ≥30分钟(避光输注)
3. 转口服标准:
原虫密度下降>75%(血涂片确认)
体温正常>24h
胃肠功能恢复 → 改用ACT完成3日疗程
二线方案(青蒿琥酯不可及时)
药物 | 用法与用量 | 配制要点 | 监测要求 |
---|---|---|---|
蒿甲醚 | 首剂3.2mg/kg im → 后续1.6mg/kg qd | 深部肌注,交替臀部 | 肌酸激酶q24h |
奎宁 | 负荷量20mg/kg(5%葡萄糖500ml,4h输注)→ 维持量10mg/kg q8h | 避光输注,浓度≤2mg/ml | 心电图QTc间期 |
溶媒警示:
青蒿琥酯遇生理盐水即析出结晶 → 必须使用5%葡萄糖
奎宁葡萄糖浓度>5mg/ml可致溶血 → 严格按比例稀释
3 并发症紧急处理
并发症 | 处理措施 | 监测指标 | 禁忌 |
---|---|---|---|
脑型疟 |
| ICP、脑电图 | 过度通气(加重缺血) |
溶血尿毒 |
| LDH、游离血红蛋白 | 呋塞米(加重肾损) |
ARDS |
| PaO₂/FiO₂、驱动压 | 大潮气量(>8ml/kg) |
感染性休克 |
| 乳酸清除率、ScvO₂ | 羟乙基淀粉 |
4 鉴别诊断要点
疾病 | 鉴别特征 | 确诊检查 |
---|---|---|
脓毒症 | 明确感染灶,PCT>10ng/ml | 血培养+病原宏基因组 |
登革热 | 面部潮红、针尖样瘀点,白细胞减少 | NS1抗原/IgM |
伤寒 | 相对缓脉、玫瑰疹,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 血/骨髓培养 |
病毒性肝炎 | ALT/AST>1000U/L,胆酶分离 | 肝炎病毒标志物 |
5 误诊漏诊典型案例(5例)
非洲务工者发热39℃,初诊"上感"未问旅行史 → 48h后死亡
→ 教训:急诊分诊台增设"旅行史电子问卷",强制弹窗提醒
退热期单次血涂片阴性 → 延误72h确诊
→ 改进:建立"高度可疑患者血涂片追踪制度"(4h/8h/12h复查)
间日疟未用伯氨喹根治 → 8个月后复发
→ 漏洞:未执行"G6PD阴性方可启用伯氨喹"流程(现需双签名确认)
生理盐水配制青蒿琥酯 → 药物结晶致肾小管坏死
→ 警示:抢救车青蒿琥酯旁悬挂红色警示牌(仅限5%GS配制)
HIV合并疟疾RDT假阴性 → 延误治疗致多器官衰竭
→ 对策:免疫缺陷患者启动"涂片-PCR双检"绿色通道
6 急诊处置时间轴(黄金时间窗)
T+0min
ABC评估 → 采血(涂片/RDT/血常规/生化) → 追问旅行史
T+30min
确诊重症 → 静推青蒿琥酯负荷剂量
T+4h
复查血涂片(原虫密度下降率评估)
T+24h
转口服标准评估 → 并发症筛查(尿常规/血气/凝血)
附录与说明
附录
1 青蒿琥酯配置流程图(扫码观看操作视频)
2 全球疟疾耐药分布图(2025 WHO最新版)
3 抗疟药物不良反应处理速查表
4 省CDC疟疾专线:400-XXX-XXXX(24小时专家支持)
手册使用说明
本手册电子版集成于急诊电子病历系统(快捷键F8调出)
红色字体为"致命性错误点"(溶媒/G6PD检测/负荷剂量)
每季度更新误诊案例库并入科内考核
核心原则:对发热患者保持"疟疾思维"——旅行史是生命线!
编制单位:急诊科 × 感染科 × 临床药学部
更新日期:2025年4月
循证依据:
WHO Guidelines for malaria (2025)
N Engl J Med 2025;392(15):1421-1435
Lancet 2025;385(9985):e678-e690
疟疾急诊诊疗手册(2025版)
基于WHO 2025指南 & 《疟疾诊疗指南》2022修订
本手册涵盖病原学、诊断流程、精准用药、并发症管理及临床教训,适用于急诊快速处置
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要点
人类致病疟原虫
•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 致死率最高
•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 存在肝内"休眠子"可致复发
• 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 存在肝内"休眠子"可致复发
• 诺氏疟原虫 (P. knowlesi) — 人畜共患
传播与流行特征
中国现状:已消除本土疟疾,输入性病例为主要威胁(非洲、东南亚等高发区归国人员)
潜伏期:
恶性疟:平均11~16天
间日疟:12~30天(长者可达1年)
二、诊断标准与流程
临床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史
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尤其非洲)
输血史(近2周)
症状与体征
类型 | 典型表现 |
---|---|
非重症 | 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恶性疟热型不规则)、头痛、乏力、脾肿大、贫血 |
重症疟疾 | 符合以下任一项:意识障碍/抽搐(脑型)、肾衰(尿量<400ml/d)、休克、肺水肿、DIC、溶血(黑尿热)、酸中毒(pH<7.3) |
实验室确诊方法
检测方法 | 操作要点 | 诊断价值 |
---|---|---|
血涂片镜检 (金标准) | 厚薄涂片结合吉姆萨染色,每6~12小时重复(初次阴性需连续3次) | 确诊+虫种鉴别+原虫密度评估 |
快速诊断试纸 (RDT) | 检测HRP-2(恶性疟)/泛疟原虫抗原,15分钟出结果(恶性疟敏感度>95%) | 急诊初筛,但无法评估虫密度 |
PCR | 用于疑难病例(低原虫血症、混合感染) | 高敏感度,但时效性差(非急诊首选) |
所有疑似病例需在就诊1小时内完成血涂片/RDT检测
三、治疗方案(剂量均指成人)
非重症疟疾
疟疾类型 | 首选方案 | 注意事项 |
---|---|---|
恶性疟 | 青蒿琥酯+甲氟喹(ACT)口服 | 耐药区避免单用青蒿素 |
间日疟/卵形疟 | 氯喹口服×3天 + 伯氨喹×14天 | 伯氨喹禁忌:G6PD缺乏、妊娠(孕早期禁用) |
三日疟/诺氏疟 | 氯喹口服×3天 | 诺氏疟易重症化,密切监测 |
药物用法细节
蒿甲醚-本芴醇(Coartem®)
剂量:蒿甲醚20mg/本芴醇120mg片剂,首剂4片→8h后2片→随后2天早晚各2片
磷酸伯氨喹
15mg(基质)口服qd×14天,餐后服(G6PD正常者)
重症疟疾(急诊静脉治疗)
青蒿琥酯静脉制剂(首选)
用量:2.4mg/kg,首剂静注→12h/24h后再给2.4mg/kg→改为每日1次至能口服后序贯ACT
配置:60mg粉针剂 + 5%碳酸氢钠溶液0.6ml → 震荡溶解 + 5%葡萄糖5.4ml → 终浓度10mg/ml
输注:稀释液缓慢静注(>3分钟),或加入100ml 0.9%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滴完
蒿甲醚肌注(无青蒿琥酯时)
用量:3.2mg/kg首剂肌注→1.6mg/kg qd,转口服后序贯ACT
操作:深部肌注(臀大肌),轮换注射部位
关键点
首剂青蒿琥酯需在确诊后1小时内给予
静脉用药期间监测血糖(易发低血糖)、肾功能、溶血指标
四、并发症管理
脑型疟疾
控制抽搐(苯妥英钠优于地西泮)
降颅压(甘露醇)
避免过度补液(防肺水肿)
溶血(黑尿热)
停用溶血药物(奎宁、伯氨喹)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
必要时输血
急性肾损伤
早期血液透析
原虫清除后仍无尿者
五、误诊教训(5例复盘)
1. 忽视流行病学史
案例:发热患者否认疫区旅居史,按脓毒症治疗3天后死亡。尸检发现脑微血管疟原虫。
教训:反复追问旅行史(包括中转地),归国≥1年均可能发病。
2. 非典型热型误判
案例:恶性疟患者持续发热无寒战,误诊为伤寒。
教训:恶性疟占输入病例90%,发热周期不规律,勿拘泥于"三日热"。
3. RDT假阴性延误治疗
案例:RDT阴性未行血涂片,次日昏迷后确诊脑型疟。
教训:高流行区归国者,RDT阴性时必需血涂片复核。
4. G6PD缺乏诱发溶血
案例:间日疟予伯氨喹后发生急性溶血,因未筛查G6PD。
教训:用伯氨喹前必须检测G6PD(尤其两广、云贵籍患者)。
5. 混合感染漏诊
案例:恶性疟治疗后仍发热,忽略合并伤寒感染。
教训:疫区可合并多种感染(登革热、伤寒),退热不理想时需重新评估。
六、预防与监测
暴露前预防
甲氟喹:250mg qw(出发前2周~归后4周)
阿托伐醌-氯胍(Malarone®):1片qd(出发前1天~归后7天)
院内防控
急诊疑似病例单间隔离(防蚊媒传播)
报告时限≤24小时
附:用药速查表
药物 | 剂型 | 稀释方法 | 输注时间 |
---|---|---|---|
青蒿琥酯针 | 60mg/支 | 5%碳酸氢钠0.6ml + 5%葡萄糖5.4ml | 静注>3min或30min静滴 |
蒿甲醚针 | 80mg/ml·支 | 深部肌注,不稀释 | 缓慢推注 |
本手册依据WHO 2025抗疟指南(草案)及《疟疾诊疗指南(2022)》修订,临床操作请结合具体药品说明书执行。
疟疾急诊诊疗手册
2025修订版 · 基于WHO指南与循证医学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要点
致病虫种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致死率最高)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诺氏疟原虫 (P. knowlesi, 人兽共患)
复发机制:间日疟/卵形疟存在肝内"休眠子",激活后可致复发;恶性疟/三日疟无休眠子。
传播特点
中国现状:已消除本土疟疾(WHO 2021认证),输入性病例为主要威胁(非洲、东南亚归国人员)
潜伏期:
恶性疟: 7~14天
间日疟: 12~30天 (最长1年)
诊断流程(急诊1小时内完成)
临床疑诊标准
流行病学史
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尤其非洲)
输血史(近1个月)
症状与体征
类型 | 典型表现 |
---|---|
非重症 | 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恶性疟热型不规则)、头痛、脾肿大、溶血性贫血 |
重症疟疾 | 符合任一项:意识障碍/抽搐(脑型)、肾衰(尿量<400ml/d)、休克、肺水肿、DIC、黑尿热、酸中毒(pH<7.3) |
实验室确诊
方法 | 操作要点 | 诊断价值 |
---|---|---|
血涂片镜检(金标准) | 厚薄涂片结合吉姆萨染色,阴性者每6~12小时重复(至少3次) | 确诊+虫种鉴别+原虫密度评估 |
快速诊断试纸(RDT) | 检测HRP-2(恶性疟)/泛疟原虫抗原,15分钟出结果(恶性疟敏感度>95%) | 急诊初筛,但无法评估虫密度 |
PCR | 用于疑难病例(低原虫血症、混合感染) | 高敏感度,非急诊首选 |
重要提示:重症疑似病例勿等确诊,立即启动抗疟治疗。
治疗方案(成人剂量)
非重症疟疾
类型 | 首选方案 | 关键细节 |
---|---|---|
恶性疟 | 蒿甲醚-本芴醇(Coartem®)口服 | 剂量:首剂4片(蒿甲醚80mg+本芴醇480mg)→8h后2片→随后2天早晚各2片 |
间日疟/卵形疟 | 氯喹×3天 + 伯氨喹×14天 | 伯氨喹禁忌:G6PD缺乏、妊娠(孕早期禁用) |
三日疟/诺氏疟 | 氯喹×3天 | 诺氏疟易重症化,密切监测 |
重症疟疾(静脉/肌注治疗)
1. 青蒿琥酯静脉制剂(首选)
用量:2.4mg/kg,首剂静注→12h/24h后再给2.4mg/kg→改为每日1次至可口服后序贯ACT
配置:60mg粉针 + 5%碳酸氢钠0.6ml → 震荡溶解 + 5%葡萄糖5.4ml → 终浓度10mg/ml
输注:稀释液缓慢静注(>3分钟),或加入100ml 0.9%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滴完
2. 咯萘啶(替代方案)
用量:3~6mg/k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间隔4~6小时重复
3. 蒿甲醚肌注(无静脉条件)
用量:3.2mg/kg首剂深部肌注→1.6mg/kg qd
急救要点:首剂抗疟药需在确诊/高度疑诊后1小时内给予,同时纠正低血糖、酸中毒
并发症管理
并发症 | 处理原则 |
---|---|
脑型疟疾 | 控制抽搐(苯妥英钠优于地西泮)、降颅压(甘露醇0.5g/kg)、限制补液量(防肺水肿) |
黑尿热 | 停用溶血药物(奎宁、伯氨喹),碱化尿液(5%碳酸氢钠125ml静滴),输血支持 |
急性肾损伤 | 早期血液透析(Scr>3mg/dL或无尿>12小时) |
误诊教训(5例临床复盘)
1. 流行病学史遗漏
案例:发热患者否认疫区史(未追问中转机场),按脓毒症治疗3天后死亡,尸检证实脑型疟。
教训:反复追问旅行史(包括中转地),归国≥1年均可能发病。
2. 非典型热型误判
案例:恶性疟患者持续发热无寒战,误诊为伤寒,延误抗疟治疗。
教训:恶性疟占输入病例90%,发热周期不规律,勿拘泥于"三日热"。
3. RDT假阴性延误
案例:RDT阴性未行血涂片复核,次日昏迷确诊脑型疟。
教训:高流行区归国者,RDT阴性必须血涂片复核。
4. G6PD缺乏诱发溶血
案例:间日疟予伯氨喹后急性溶血,未筛查G6PD(两广籍患者)。
教训:用伯氨喹前必查G6PD(尤其两广、云贵、海南籍)。
5. 混合感染漏诊
案例:恶性疟治疗后仍发热,忽略合并伤寒感染。
教训:疫区可合并登革热、伤寒等,退热不理想时重新评估。
预防与监测
暴露前预防
甲氟喹250mg qw(出发前2周~归后4周)
或阿托伐醌-氯胍(Malarone®)1片qd(出发前1天~归后7天)
急诊防控
疑似病例单间隔离(防蚊媒传播)
24小时内传染病报告
重症疟疾静脉用药速查表
药物 | 溶媒与稀释 | 输注方式 |
---|---|---|
青蒿琥酯针 | 60mg + 5%碳酸氢钠0.6ml → 5%葡萄糖5.4ml | 静注>3min 或 100ml生理盐水30min静滴 |
咯萘啶针 | 3~6mg/kg + 5%葡萄糖250ml | 静滴1~2小时(间隔4~6h) |
备注:本手册依据WHO抗疟指南(2025草案)及《疟疾诊疗指南(2022)》修订,临床操作需结合药品说明书执行。
疟疾急诊诊疗手册
(三甲医院急诊科适用版)
一、病原学与诊断要点
1. 致病虫种与特点
虫种 | 临床特征 | 复发风险 |
---|---|---|
恶性疟原虫 | 病情进展快、易重症化、热型不规则 | 无 |
间日疟原虫 | 典型隔日热、脾肿大显著 | 有(休眠子) |
卵形疟原虫 | 症状较轻、易误诊 | 有(休眠子) |
诺氏疟原虫 | 24小时周期热、易误诊为败血症 | 无 |
流行病学:中国已消除本土疟疾(2021年WHO认证),输入性病例占比>99%(非洲、东南亚归国人员为主)。
2. 快速诊断流程(急诊1小时内完成)
检测方法 | 操作要点 | 局限性 |
---|---|---|
血涂片镜检(金标准) | 厚薄涂片结合吉姆萨染色,阴性者需每6小时复查1次×3次 | 依赖检验者经验 |
快速诊断试纸(RDT) | 检测恶性疟HRP-2抗原/泛疟原虫LDH抗原,15分钟出结果 | 无法评估原虫密度 |
PCR检测 | 用于疑难病例(原虫密度<100/μl、混合感染) | 耗时>2小时(非急诊首选) |
重症预警指标(符合1项即按重症处理):
意识障碍(GCS≤11)
肾衰竭(尿量<400ml/24h)
休克(SBP<90mmHg)
肺水肿(SpO₂<92%)
溶血(Hb<70g/L + 血浆游离Hb>250mg/L)
二、精准治疗方案(成人剂量)
1. 非重症疟疾
类型 | 首选方案 | 用法与用量 |
---|---|---|
恶性疟 | 蒿甲醚-本芴醇(Coartem®) | 首剂:4片(蒿甲醚80mg+本芴醇480mg)→ 8小时后:2片 → 第2~3天:早晚各2片 |
间日疟/卵形疟 | 氯喹 + 伯氨喹 | 氯喹:600mg基质(首剂)→ 300mg(6h/24h/48h后) → 伯氨喹:15mg qd×14天 |
三日疟/诺氏疟 | 氯喹 | 600mg基质(首剂)→ 300mg(6h/24h/48h后) |
警示:
伯氨喹禁用于G6PD缺乏者(用药前必须筛查)
妊娠期禁用伯氨喹(改用氯喹单疗,产后补根治)
2. 重症疟疾(静脉/肌注治疗)
药物 | 配置与输注 | 用量与疗程 |
---|---|---|
青蒿琥酯针(首选) | 步骤1:60mg粉针 + 5%碳酸氢钠0.6ml → 震荡溶解 → 步骤2:+ 5%葡萄糖5.4ml(终浓度10mg/ml) | 首剂:2.4mg/kg静注 → 12h/24h后:1.2mg/kg → 第2日起:1.2mg/kg qd(至可口服后改ACT) |
输注要求 | 静注速度>3分钟 或 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30分钟静滴 | |
咯萘啶针(替代) | 160mg/支 + 5%葡萄糖250ml | 首日:3.2mg/kg静滴(>1小时)→ 间隔8小时重复 → 第2日起qd |
关键操作:
首剂抗疟药需在确诊/高度疑诊后1小时内给予
青蒿琥酯禁用生理盐水直接溶解(需先用碳酸氢钠活化)
三、并发症处理与鉴别诊断
并发症 | 急诊处理 | 需鉴别疾病 |
---|---|---|
脑型疟疾 | ① 控制抽搐:苯妥英钠15mg/kg静注(优于苯二氮䓬类) ② 降颅压:甘露醇0.5g/kg静滴q8h ③ 限制补液量:<20ml/kg/日 | 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① 停用伯氨喹/奎宁 ② 碱化尿液:5%碳酸氢钠125ml静滴q12h ③ 输血:Hb<60g/L时输注洗涤红细胞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急性肾损伤 | 血液透析指征:Scr>3mg/dL 或 无尿>12小时 | 败血症致肾损伤、钩端螺旋体病 |
四、误诊漏诊教训(5例临床复盘)
1. 流行病学史遗漏
案例:患者否认疫区旅居史(未追问中转机场停留),按脓毒症治疗3天后死亡,尸检证实脑型疟。
教训:必须询问2年内所有境外行程(包括中转地),输入性疟疾潜伏期可达1年。
2. RDT假阴性延误治疗
案例:RDT阴性未行血涂片,12小时后患者昏迷,血涂片示恶性疟(原虫密度>10%)。
教训:RDT对高密度原虫血症可能出现前带现象,阴性时必须血涂片复核。
3. 非典型热型误诊
案例:诺氏疟患者呈稽留热,误诊为伤寒,抗疟治疗延误致多器官衰竭。
教训:诺氏疟可24小时发作一次,疫区归国发热者需每日血涂片筛查。
4. G6PD缺乏诱发溶血
案例:间日疟患者(广东籍)未查G6PD,予伯氨喹后发生急性溶血危象。
教训:两广/海南/云贵患者用伯氨喹前必查G6PD(该地区缺失率>5%)。
5. 混合感染漏诊
案例:恶性疟治疗后仍发热,忽略合并登革病毒感染(白细胞/血小板持续降低)。
教训:疟疾流行区可合并多种感染(伤寒、钩体病、病毒性出血热),需全面筛查。
五、预防与防控要点
暴露前预防
方案1:阿托伐醌-氯胍(Malarone®)
1片qd(入境前1天~离境后7天)
方案2:多西环素
100mg qd(入境前2天~离境后4周)
急诊防控
疑似病例立即单间隔离(防蚊媒传播)
24小时内完成传染病报告
附:重症疟疾静脉用药速查表
药物 | 溶媒与体积 | 输注时间 | 禁忌 |
---|---|---|---|
青蒿琥酯针 | 5%碳酸氢钠0.6ml + 5%葡萄糖5.4ml → 稀释至生理盐水100ml | >3min静注 或 30min静滴 | 妊娠早期(相对) |
咯萘啶针 | 5%葡萄糖250ml | >60分钟静滴 | 严重心律失常 |
依据文献:
WHO《疟疾治疗指南》2023
中国《疟疾诊疗指南》2022
NEJM《重症疟疾管理共识》2024
Lancet ID《抗疟药耐药性监测》2023
本手册经三重审核(急诊医学、感染病学、临床药学),操作标准符合三甲医院急诊流程,建议每6个月更新一次。
标签: 疟疾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