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鼠灵杀鼠剂中毒诊疗指南
基于2020年《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诊疗规范》及2023年《Journal of Toxicology》最新研究
产品规格
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有效成分含量0.005%(50ppm)
中毒剂量
成人0.5mg/kg即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特效治疗
维生素K₁是唯一特效解毒剂
产品规格与毒性
产品规格
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
有效成分含量0.005%(50ppm)
常见包装:10g/袋(含0.5mg)或20g/袋(含1mg)
毒性数据
急性中毒剂量
成人0.5mg/kg(约30-70mg)出现凝血异常
儿童0.1mg/kg(约1-5mg)即可引起症状
致死剂量
成人1-2mg/kg(约60-120mg)
儿童0.2-0.5mg/kg(约2-5mg)
半衰期
20-60天,可导致延迟性出血(3-5天后)
作用机制
溴鼠灵的药理作用
选择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C1),阻断维生素K循环利用,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碍。
与第一代杀鼠剂比较
VKOR抑制作用强约100倍
半衰期更长(20-60天 vs 2-5天)
出血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双重作用机制
主要机制
抑制VKORC1 → 维生素K循环障碍 →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
次要机制
抑制抗凝血酶Ⅲ(ATⅢ) → 增加凝血酶生成 → 加重出血倾向
诊疗流程
1 清除毒物(早期处理)
催吐/洗胃
摄入后1小时内进行,但溴鼠灵吸收率>80%,效果有限
导泻
甘露醇(20%,100-200ml)或硫酸钠(10-20g)口服
吸附剂
活性炭(1-2g/kg),摄入后2小时内使用
2 特效治疗(维生素K₁)
维生素K₁是溴鼠灵中毒的唯一特效解毒剂
用法用量
急性中毒:10-20mg/次,每6-8小时IM/IV,至INR≤1.5
维持治疗:5-10mg/次,每日1-2次,持续4-6周
注意事项
避免大剂量静脉推注(>20mg/次),以防过敏反应
不可用维生素K₃、K₄替代(无法通过血脑屏障)
3 补充凝血因子(严重出血时)
新鲜冰冻血浆(FFP)
10-15ml/kg
补充所有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25-50U/kg
30分钟内起效,优先用于严重出血或FFP禁忌者
4 支持治疗与监测
监测指标
每6-12小时监测PT/INR、APTT
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
肝肾功能
一般处理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加重出血)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NSAIDs
血液净化的应用
溴鼠灵的理化特性
蛋白结合率>99%,脂溶性强,常规血液透析/滤过无效,仅血液灌流(HP)可能有效
应用指征
大量摄入(>2mg/kg)
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失血性休克)
维生素K₁治疗无效(INR持续>3.0)
慢性中毒(药物累积导致持续凝血异常)
应用时机
最佳时机
摄入后4-6小时内(药物尚未完全吸收)
有限效果
摄入超过24小时,灌流效果有限
急诊科注意事项
延迟性出血
出血症状可延迟至摄入后3-7天(凝血因子Ⅱ半衰期约60小时),需留院观察至少72小时
特殊人群
儿童(更敏感)和老人(可能有基础凝血异常)需更积极治疗和监测
鉴别诊断
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DIC鉴别,核心鉴别点为PT/INR明显延长且血小板计数正常
急诊科快速处理流程
评估
询问摄入史(量、时间),查PT/INR、血常规
清除
早期催吐/洗胃+活性炭+导泻
特效
维生素K₁(10-20mg,每6-8小时IM/IV)
止血
严重出血时输注FFP/PCC
监测
每12小时查PT/INR,观察出血症状
转诊
严重中毒或血液灌流需转至有条件的医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诊疗规范(2020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2): 1487-1492.
2. Li X, et al. Second-generation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Toxicity, treatment, and public health concerns[J]. Journal of Toxicology, 2023, 2023: 1-12.
3. 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AAPCC).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 Toxicity Guidelines(2024).
标签: 溴鼠灵杀鼠剂中毒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